从现代哲学阐释学视角解读林译《块肉余生述》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与口译者合作,林纾耳受笔追,于1899年出版其第一本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此后国人心目中域外小说的形象完全改变,翻译小说大盛(陈平原,1989:28)。沿用这种独特的翻译方式,林纾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80余部,其中《块肉余生述》便是他自认为翻译得最认真也是翻译得最好的作品之一。林纾也因此在中国翻译史上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严复一起享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美誉(王宏志,2007:199)。然而,在以原文为参照标准的翻译时代,林纾的作品也饱受争议,他的译文被指责为不忠实于原作,误译、漏译随处可见。为何这样备受责难的翻译在当时还受到读者竞相追捧?本文引入了安德烈·勒费弗尔的改写概念,即改写是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撰选集、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林译《块肉余生述》因此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对原作的改写。论文同时借助现代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来解读林译《块肉余生述》中的一些重要改写现象。阐释学是一门关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传统阐释学最早被用于对圣经的解释,后来伽达默尔等人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现代哲学阐释学,其中“偏见”、“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等概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视域融合”,它使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作用就在于它赋予译者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创造性,使其能跳出原文本狭隘的视域。利用现代哲学阐释学分析翻译中的改写现象,一方面可以摆脱原文中心论,证实改写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过分强调译者主体性。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方法论作用。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解读林译《块肉余生述》中的改写现象:一方面运用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偏见”理论,按照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因素对林纾的“偏见”进行归类,分析解读译作中的一些重要改写例子;另一方面,作者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对话角度揭示改写过程中存在的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对话;最后总结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是一部合理的、成功的改写,其改写是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达到最大程度视域融合的结果,是效果历史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一个投资数百万元的热水井,在使用的了仅两个冬季后.水量大幅减小.水温降低,直接影响到正常供水,对使用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区域类比法排除了地热资源枯竭所致。利用井下
<正>典型选树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典型选树是"选"和"树"的有机统一。实践中,只有既强调"选",又立足"树",才能使选出的典型真正树起来,
随着超高速数据传输和高分辨率雷达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毫米波系统工作带宽要求越来越高,W波段、D波段等短毫米波段频谱资源开发利用备受关注,相关的宽带射频前端理论与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小说《资深伴郎》(Always the Best Man)是加拿大作家菲奥纳·哈珀的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受外研社委托,并按照合同要求,本人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任务
闸板双重止水,是继橡皮止水和钢止水技术之后的一项综合性止水方式。双重止水技术玩利用了钢止水的坚韧耐磨性,又保持了橡皮止水的柔软密封性,形成了刚柔兼备、有机配合的新型止
目的 研究阿维A (acitretin)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皮肤及肺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Th 17/Treg相关因子白介素(IL)-17、IL-10、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
生物安全知识与社会安全和健康生活密切相关,新时代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其对生物安全常识的掌握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我国对大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严重不足。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调研
从疾病隔离系统角度探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根据疾病的各种隔离系统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的调查结果,提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措施,即医务人员应该执行标准预防和按
2014年,在人们提起“新疆”就很敏感的时候,一个名叫库尔班江·赛买提的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将100位普通新疆人的生活以影像的方式纪录下来,出版了一本书—《我从新疆来》。  100个图文并茂的故事,阐释着一个群体的集体意识与困惑。库尔班江说,他讲述的是新疆人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去掉‘新疆’两个字,你我都一样。”  2014年9月19日,记者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在柴油机厂核心展区A3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