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摆脱石油对外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猛。然而,随着补贴的退坡和双积分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政策依赖性强、市场自主性低的弊端开始显现,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在规模化生产进程中,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也开始凸显。纯电动汽车作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理念而进入市场的产品,采纳率却很低。在短期内无法从技术上实现较大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商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规避政策及技术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是加速纯电动汽车进入私人领域市场的捷径。基于此,本文立足私人消费者市场,以商业模式为突破口,考虑消费者个人的属性特征以及心理感知,根据车辆属性和商业模式设置了8种情景,结合陈述性偏好调查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离散选择实验分析消费者偏好。以492份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消费者决策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构建多指标多因果模型、混合选择模型和潜在类别模型,探究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认知和对租赁模式态度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引入租赁模式前后消费者的偏好及显著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1)通过建立多指标多因果模型可得,心理感知对行为意向均有正向影响,作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认知及技术信心,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2)通过建立混合选择模型可得,在个人特征维度上,消费者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购车预算会对消费者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购车预算在引入租赁模式后影响显著;在车辆属性特征维度上,价格和加燃时间对消费者选择偏好影响最大,续航里程和燃料成本分别在引入租赁模式前和引入租赁模式后会对偏好产生显著影响;在心理潜变量维度上,熟悉纯电动汽车和对租赁模式持积极态度的消费者,租赁纯电动汽车的可能性更大。(3)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可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小汽车拥有量、购车预算以及感知态度均会影响消费者对车辆属性的偏好,并且在不同商业模式中,各类别消费者对属性的敏感度不同。根据上述结果,给出以下建议:(1)注重对消费者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2)在研发方面,重点关注汽车成本和充电时间技术的提升和优化;(3)根据不同商业模式下消费者特征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4)补贴重心由购买端向充电桩建设端转移;(5)重视开发女性消费者市场。该论文有图19幅,表33个,参考文献8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