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朵名副其实的“奇葩”。他生前虽然“名声在外”,但却不被大陆文坛所接受。而一朝王小波因心脏病猝死于郊外的家中之后,这个在文坛之外的“特立独行的猪”似乎一下子就从远离众人的视线之外转而成为人人瞩目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王小波的接受史和流传史。以期对王小波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无缘与边缘——王小波及其作品的际遇王小波的接受和流传过程基本上以他死亡为分界线。在王小波去世之前,他在大陆文坛几乎没有什么地位,那时,他在文坛上的名声主要来自于海外。但在其去世后的短短数月间,王小波一下子就跳入了人们的视野中来。大众传媒的“抬”和出版界的“举”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猝死于顺义家中,面对王小波的死亡,首当其冲做出反应的是大众传媒。随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近百家媒体对王小波猝死及新书出版予以评介或报道。王小波一下子红起来。借着媒体的免费推荐,出版界也开始一哄而上。同时盯紧王小波的还有盗版书商。血雨腥风网上王小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推广,王小波开始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通过网络,王小波“火”的范围可谓无限扩大。王小波的真实面貌及许多可贵之处被发掘出来。1.自由主义思想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都一致认同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立场,文学评论者以外的学者也赞同这一点。2.知识分子问题王小波本人以及他作品所透露出来的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同样让人关注。3.文学成就到目前为止,只有部分的评论者认同王小波的文学成就。通过网络,王小波得以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也正是网络和大众传媒把王小波带到了也许他自己都不愿意担当的岗位上,王小波的“变形记”开始。这种变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WP=39>1.思想成就无限夸大将王小波定位成思想家无疑言过其实。2.文学地位名过于实部分王小波爱好者把王小波的文学成就抬高到鲁迅的高度,这夸大了王小波的地位和作用。3.强加的启蒙姿态王小波无意于去启蒙和提高谁,他写作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因此,把他归结到启蒙者的行列中,也是对他本人意愿的一种违背。4.被亵渎的自由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立场毋庸置疑。但广大受众理解的自由与王小波的本意大相径庭。王小波本来只是一个不想被过多的限制的作家,可是经过媒体的包装以及各类读者的不断的解读、误读、解构和再创作,王小波彻底变形,他被打扮成一个刻意选择自己的命运,处心积虑摆脱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特立独行的猪”。(三)沉寂的正统文坛与影视界从王小波“名声在外”到他逝去,与沸沸扬扬的网络相比,“正统”文坛一直保持着少见的沉默。对王小波的研究,正统文坛始终将他弃置在“边缘”地位。同样,在影视界,王小波也受到冷遇。他仅有的一部被改编的作品至今也没能公映。他始终际遇于“边缘”而受到冷落。二、王小波的接受范式对于接受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若干群体,接受方式也可以分出几种类型。王小波的接受和流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式:媒体的接受王小波的媒体接受实际源于由王小波的死亡而生发开去的悼念文章、纪念文章、评论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大众传媒塑造了王小波这个英雄般的形象。王小波的先冷后热,正是现代传媒的引导性、规定性以及后来的迎合性的生动体现。(二)正统文坛的接受时至今日,王小波实际上仍被许多批评家和研究者拒之门外。在媒体和网络对王小波及其作品进行狂欢式的报道和推崇的时候,正统文坛对其进行文学方面评论的人仍屈指可数。可以说,正统文坛的王小波时代至今也没有到来。 <WP=40>(三)网络的接受传播 完全不夸张地说,网络是培养接受美学信奉者的天然温床。自从有了网络,文学书写在网络上几乎获得灵魂转世。王小波能够在网络上兴起并成为一股摧枯拉朽的潮流决不是偶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浓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人所共有的。王小波的接受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听说王小波的作品遭禁才去买他的作品,进而喜欢他。不一样的中心思想网络受众很注意王小波作品的趣味性,这也与大众文化的规律不谋而合。与网络受众悻悻相惜王小波与网络受众精神上的共鸣得以达成,源于他们同样是没有书写权力的一群。互动特质下的简便沟通互联网络具有一种传统文学不具备的互动特质,这为作者和受众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三、王小波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王小波在生前不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所接受就在于王小波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最开始和人们的接受环境、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格格不入,不在原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期待视野的规定性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都带着期待视野进行阅读活动。这种期待视野逃脱不了历史的规定性,先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左右着人们对作品的感知。这可以用来解释王小波在生前没有被接受,反而“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原因,也反映了大陆读者特有的理解环境:1.体制化、正统化的历史规定性正是王小波的遭禁以及不被正统文坛接受暴露了我们的时代风气还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开放程度。2.拘泥于政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