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又名山核桃,主要分布在以浙江临安为中心的天目山山区。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颇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该地区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产业发展,传统经营方式的山核桃林地生态问题日渐严重,为此,专家提出设置隔离带、套种作物、改变施肥方式等生态化的经营模式。昆虫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好坏能够间接反映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马氏网、灯诱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在2016-2017年对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山核桃林(1号林: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2号林: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3号林: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4号林: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进行昆虫调查,并利用Excel2013,SPSS19.0软件对数据整理计算。结果如下:1.共获得标本22283号,共计9目84科163种。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种类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6.99%、16.56%、14.72%;头喙亚目/胸喙亚目、直翅目、双翅目数量最多,分别占总个数的53.54%、14.28%、11.10%。2.4种经营模式中均为鞘翅目和鳞翅目种类最多,头喙亚目/胸喙亚目和直翅目数量最多。对特征指数分析发现,1号林和2号林的多样性较好,物种较丰富;3号林和4号林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优势种。对4种经营模式中马氏网内昆虫群落的特征指数差异性分析发现1号林和2号的昆虫群落差异较小,3号林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林,且优势度显著高于其他林,存在明显优势种,群落稳定性较差(P<0.05)。3.时间动态分析中发现,在各个阶段4种经营模式中马氏网内昆虫均为植食性昆虫种类和数量最多,其他功能性昆虫种类数量接近;4种经营模式中各功能性昆虫在各个时间段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稳定性分析中发现4号林的Sn/Sp比值最高,群落内部食物网的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制约能力较高;1号林St/Si比值最高,昆虫群落结构较其他更稳定。5.主分量分析中发现,捕食性个体数和物种数、寄生性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1号林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捕食性个体数和中性昆虫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2号林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中性昆虫物种数、钻蛀性物种数、植食性物种数及寄生性物种数的综合因子对3号林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寄生性物种数和个体数、捕食性个体数及钻蛀性物种数和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4号林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6.相似性分析中发现,在度量值为5时,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昆虫群落可分为3类:2号林和4号林归为一类,3号林为一类,1号林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