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锡基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电动交通工具等领域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SnO2以及锡基负极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容量(800mAh/g,比传统石墨负极容量高两倍),较低的价格和对环境友好等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n基负极是通过合金机理实现对锂离子的存储和释放,在此过程中其体积发生较大变化(是原体积的3倍),导致Sn/SnO2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粉化而造成电极塌陷,容量下降较快,导致循环性很差。本论文采用碳包覆降低体积效应对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同时加入Fe2O3提供协同效应加强了Sn基负极的容量和稳定性。  本实验通过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锡颗粒、碳包覆的二氧化锡、以及以纳米二氧化锡为主体的锡基氧化物复合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XRD)、SEM、LAND电池测试系统等手段来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并比较了碳包覆和Fe2O3协同效应对纯SnO2的改进效果。主要工作内容是:  1,以SnCl4·2H2O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合成法合成100-200nm左右的纳米二氧化锡颗粒,有些部分有轻微团聚现象。  2,为了提高负极材料导电性以及改善充放电过程中二氧化锡体积变化过大的问题,以SnCl4·2H2O、苯酚、甲醛等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碳掺杂的二氧化锡复合材料。  3,以SnCl4·2H2O、FeCl3·6H2O、柠檬酸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碳掺杂合金复合材料。
其他文献
聚碳酸酯(PC)是一种典型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其综合性能优异,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PC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两类,即界面缩聚光气法和熔融酯交换法,前者反应温度低、能量消耗少,可以获得多种级别的聚碳酸酯产品,用于世界上约90%的PC工业生产。PC工业生产主要采用界面缩聚光气法,即双酚A(BPA)和光气在有机相与水相的界面处进行缩聚反应。目前,聚碳酸酯的生产大多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方式。由于操作
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学的思想,“从头合成”并且定向改造生物的基因组,从而达到创建新生物元件、代谢途径,以及合成新的生命。人工合成或改造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制备低毒或者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