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作用的影响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re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常见病、多发病。已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罹患糖尿病者约4.22亿,几乎占了全人类的8.50%,预计到2040年将增加到6.4亿,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15.50%。糖尿病足溃疡是与糖尿病相关的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25%,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有15%以上可能面临截肢甚至死亡的风险。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既往以内科控制血糖、抗感染,配合外科局部清创为主,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以致患者最终仍面临着截肢或截趾的风险。因此,探求新的治疗靶点及策略已成为糖尿病溃疡创面修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有报道采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成功的保留了许多濒临截肢的患者的肢体。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是基于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开发出来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措施。既往研究表明,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不仅能够促进骨骼间的微血管再生,而且可有效促进皮肤、软组织的血管再生,从而加速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目前对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研究多从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等方面进行,而对于血管再生及血管重塑的机制研究鲜见。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应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兔模型,观察其有效性,并采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技术,从DLL4/Notch信号通路探讨该技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性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技术防治糖尿病足溃疡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坚实的理论依据。(二)目的观察Ilizarov微循环重建术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外周血中的VEGF、b FGF表达的影响,以及对新西兰兔糖尿病足溃疡创缘肉芽组织的VEGF、Notch1和DLL4 m RNA的转录水平和VEGF、Notch1、b FGF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作用的机制。(三)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2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Ilizarov组和贝复新组,其中Ilizarov组9例,贝复新组11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 w、4 w和8 w创面愈合情况;在术前及术后8 w应用CTA检查肢体血管再生情况;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和b FGF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实验一: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支架,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侧。术后第4天开始搬移骨块,每天向外搬移0.5 mm,分2次完成,旋转2圈为0.125 mm,0.25 mm/次,1次/12h,2次/d,共7 d,搬移距离3.5 mm。向外搬移结束后第2天以同样的方法往回搬移骨块,共7 d完成往回胫骨横搬(手风琴技术),将胫骨块搬移回原位后维持2w后拆除胫骨搬移架。(2)实验二: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复新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组)和Ilizarov组,每组18只。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仅在足部建立急性创面。Ilizarov组按照实验(1)的方法进行胫骨横向搬移,贝复新组给予贝复新外用治疗,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治疗。分别进行创面愈合率分析、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进行血管化程度定量分析。各组分别于干预后第3天、第10天、第17天这3个时相点取创面相同部位的肉芽组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创缘组织中VEGF、Notch1和b FGF蛋白的表达情况,用Real-time PCR测定创缘组织中VEGF、Notch1和DLL4 m RNA的转录水平。(四)结果第一部分:Ilizarov组,所有9例患者行胫骨横向搬移术后2 w创面开始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4 w后可以看到创面明显缩小,第4周及第8周时,实验组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所有足部溃疡均得到愈合,愈合时间平均9.0±1.9 w,较对照组(12.7±3.7 w)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后疤痕组织较少。术后8 w血管造影显示小腿及足部侧支动脉及局部微小动脉明显增加,术后12 w测量踝肱指数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好转(P<0.00)。Ilizarov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外周血血清VEGF、b FGF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外周血VEGF、b FGF较术前有所升高,余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第二部分:1、胫骨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支架成功安放于新西兰兔胫骨上段内侧,通过调节牵张器可对胫骨上段骨折块进行有效横向搬移,稳定性良好,性能优良。2、Ilizarov组创面的修复组织疤痕组织较少,毛发生长良好,接近原位再生。各组之间愈合率比较:第7天,各组之间的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Ilizarov组、空白对照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izarov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模型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之间的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阳性血管数量比较:第7天,Ilizarov组、空白对照组及贝复新组阳性血管数量均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第14天,空白对照组阳性血管数量多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Ilizarov组和贝复新组兔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Notch1和DLL4 m RNA的表达水平在3个时相点呈现增高-降低趋势,空白对照组呈逐渐下降趋势,模型组无明显变化。干预第10天,Ilizarov组升高更明显,与贝复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 blot结果显示,Ilizarov组和贝复新组兔创缘组织中VEGF、Notch1和b 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个时相点呈现增高-降低的趋势,空白对照组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而模型组无明显变化。Ilizarov组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在第10天时高于贝复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的Notch1、b FGF蛋白表达水平在第10天和17天时均高于贝复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结论1.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能够刺激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肢体远端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2.此胫骨横向骨搬移牵张器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操作,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实验,适合科研人员在胫骨上段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中应用。3.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能通过增强VEGF、Notch1和b FGF蛋白表达水平和VEGF、Notch1和DLL4 m RNA转录水平,使相应蛋白表达增强,发挥其增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
其他文献
消防供水系统是城乡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家万户安全,历来受到党与政府的高度关心与支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力度飞速发展,尤其是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出现,对消防供水
目的:利用人工合成的PCR随机引物,对本单位实验动物中心培育的两个近交系大鼠HFJ和MIJ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建立HFJ和MIJ大鼠RAPD扩增特征图谱;选择常用近交系大鼠Lewis和F344作
负载型多相金属催化剂在工业催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有机催化、电催化和环境催化等。因此,设计高活性、高稳定性的负载型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原则上,活性物种和载体对负载型多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催化剂设计应考虑活性位点均匀分散、载体的传质效果以及载体和金属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这是催化剂设计的三个基本而重要的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分子/原子水平的催化过程来提高催化剂的催
农垦作为农业国有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国有农业经济的核心和代表,是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力量。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印发,从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减轻农垦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农垦改革保驾护航,给农垦发展改革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激励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能否有效的开发、运用
详细介绍了江苏省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成果上报审核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从项目背景、项目组织架构、成果数据智能管理、数据信息服务、一体化上报检查审核、业务协同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传统道路交通标志也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呈现逐渐被LED显示技术主导的VMS(Variable Message Sign)所取代的趋
如今,中国铁路进入了无缝线路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新时代。无论是重型铁路还是高速铁路,其轨道结构均首选采用无缝线路,其经济技术优势明显。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就节省劳动力和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在互联基础上的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新技术正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应用场景也对技术提出更多的需求,其中对数据存储的容量和效率是重要的需求之一。近年来,适合海量文件存储和并发访问的分布文件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好地支撑了应用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化应用的飞速发展,针对信息系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推进,钢管、铁轨等铁磁性构件的应用更加广泛,对其无损检测十分重要,对深层的内部微小缺陷实施漏磁检测成为技术难点。本文从内部缺陷产生的局部
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EC 2.3.2.13,TGase)是一种酰基转移酶,能催化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反应,在食品、制药和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室前期工作中构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