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发展形式,证券市场浓缩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核心要素和基本价值观念,它应该而且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到1999年底,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活跃着数十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大农业的各个方面。中国农业已经进入证券市场,邈远古老的华夏农业文明中出现了与现代证券市场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进入证券市场后,出现了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等新的现象,并引出探索农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以及怎样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课题。 本文以研究中国农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为主题,就中国农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这在我国经济学界具有超前的、深索的性质。笔者依据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农业已与证券市场发生联系的现实,阐述中国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探讨中国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国际经验,并就证券市场条体下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文共由七章组成。 第1章首先勾勒出证券市场的发展概貌,指出其已经与中国农业产生关联的事实,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范围和相关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本文主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梳理和评介前人研究成果中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理论,并指出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几个有关概念、范畸;最后简略提示本文的结构安排,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第2章是对“农业与证券市场”有关理论和思想的简要回顾,从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证券市场功能等方面指出农业与证券市场结合的理论依据,建立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理论基础。第3章通过评述中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我国市场化农业的发展,论证农业与证券市场结合的实践基础。第4章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三个方面指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具体途径。第5章是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第6章研究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国际经验。第7章在前面各章基础上,总结性地提出证券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全文这七大部分的逻辑关系是:第1章是全文的提纲,是本文研究分析的起点;第2章、第3章分别是本文研究主题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石;第4章、第5章是本文的主体,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阐释本文主题并研究与主题相关的基本问题;第6章从国际经验的角度丰富和印证本文研究主题;第7章既是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通过整个研究过程提出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基本观点如下: 1、本文认为必须重视证券市场对农业的作用。其理论依据和逻辑是:(1)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方式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和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景,进一步把中国农业置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中,农业发展必须走市场配置资源的道路。(2)市场配置资源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其运作需要一定的载体。交易成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证明,在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中,不仅需要市场,而且需要适度规模的企业组织,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市场化农业需要企业化的载体。(3)股份公司是公司制度的高级形式,股份公司有利于社会生产资料与私人资本的集中,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股份公司催生出证券市场,企业经营所产生的融资需求,是证券市场产生的原因。(4)我国市场化农业的代表是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是农业成为盈利部门的理论依据,而农业产业化是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基础。(5)农业产业化存在一些靠农业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寻找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经营模式。u)证券巾场是巾场经济的高级发展形式,它浓缩利凝聚了市场纤济的基本机制。核心妥奈和基本价值观念。它的出现,有利于解狄农业发展的深层队”盾。 2、本文认为证券门场的切能对农业发展有直接尔]促进作川;门)证券市场的筹资‘。投资功能有利于开辟农业直接融资渠道,屯服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有利丁建士由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本文指山止社会资金 配宜方式上;出现过商业信用触资、银行信川融资和股禁信用融资二种卞耍方式,而证券融资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在政府、银汀\个人的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卜,i,E券市场将成为农业越来越凑翌的融资方式。门)证券市场的转制与监督功能订助于出业企业的机制转换,培育农仆产仆化的龙头企业,并启发利影响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纽织的企业化转变u(3)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功能有助上打破I业壁垒,加快农业)止业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遏止和克服重复建设。(4)证券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有利丁化解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