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定一种新的血管内放射治疗方式—32P放射性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观察其量效关系,初步探讨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24只大耳白兔,采用双侧髂动脉球囊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饲养6周,建立兔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随机选择一侧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并分别给予9.1Gy、21.8Gy和33.4Gy 32P液体球囊血管照射治疗,另一侧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后以假源(充盈造影剂的液体球囊)作为自身对照。术后继续高脂喂养5周,重复血管造影观察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原位固定取材后,进行大体形态、光镜观察、透射电镜、核因子-κB(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管腔面积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 结果:32P放射性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5周后结果显示: (1)血管造影:平均再狭窄程度对照血管段为55.20±14.47%;9.1Gy组为57.50±13.08%,与对照血管无明显差异(P>0.05);21.8Gy组为25.27±5.77%,仅轻度狭窄;33.4Gy组为78.33±14.72%,重度狭窄。 (2)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照组血管段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增生,管腔明显狭窄;9.1Gy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21.8Gy组新生内膜面积最小,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明显受到抑制,管腔面积无明显丢失;33.4Gy组内膜严重增厚,管腔严重狭窄,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变薄,4例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3)透射电镜:对照血管段VSMC呈合成表型,胞浆内可见似凋亡样结构,细胞间弹力纤维和蛋白颗粒明显增多,部分胶原呈簇状排列,紊乱不规则,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脂质空泡,部分融合成片状;9.1Gy组改变基本同对照组;21.8Gy组VSMC呈收缩表型,胞浆内可见多量凋亡小体形成,细胞间弹力纤维排列有序,部分区域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脂质空泡;33.4Gy组细胞溶解,结构模糊不清,呈凝固状坏死,弹力纤维变性、断裂,排列明显紊乱,部分融合成束状,脂质空泡融合,呈片状弥漫性分布。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免疫组化:NF一KB、IGF一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OGy血管段分别为33.99士8.04%,32.52士6.12%;9.IGy组血管段分别为32.84士7.21%,28.26士7.18%;21.SGy组血管段分别为20.91士6.07%,17.17士6.83%;33.4Gy组血管段分别为7.97士2.53y0,6.84士3.05%;除OGy和9.IGy血管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外,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32P放射性液体球囊在一定的靶血管壁吸收剂量范围内确可安全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面积丢失:抑制NF-- KB及其靶基因的活化,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负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