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刺法联合经筋刺法、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第十三病区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病人6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予经筋刺法针刺患侧面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针刺治疗起针10min后给予面部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刺法联合经筋刺法、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第十三病区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病人6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予经筋刺法针刺患侧面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针刺治疗起针10min后给予面部闪罐治疗,1次/日,6次/周,休息1日,7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表(FDI)、House-Brackmann量表(HBGS)、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SFGS)的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面瘫症状及各项评分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本研究完成例数共60例,两组各30例,均有1例因故提前出院未能完成试验,按剔除标准予以剔除。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面瘫部位、卒中类型、病程等基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观察量表评定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临床疗效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达76.7%,其中显效7例,有效1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6.7%,其中显效2例,有效15例,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卒中后面瘫均有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各类量表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面神经麻痹程度量表、HBGS量表、FDI量表、SFGS量表评定情况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提高FDIP量表、SFGS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量表的评分,降低FDIS量表的评分及改善HBGS量表面瘫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量表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本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两组患者总治疗次数均为360次,其中对照组出现23次不良反应,包括皮下血肿15次及弯针8次,观察组出现27次不良反应,包括18次皮下血肿和9次弯针,出现不良反应时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未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对比其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闪罐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在改善HBGS量表分级情况及FDIS评分,提高SFGS评分、FDIP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量表评分上均有效果,能够改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症状。(2)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效果较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平衡阴阳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平衡阴阳针刺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优势,以期在临床上为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治疗提供更优方案。内容与方法:纳入符合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住院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础治疗+平衡阴阳针刺治疗的为试验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
目的:探索在不同疗效评价标准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临床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取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立题依据,对患者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意见与建议,实现通关利窍针刺治疗PSD的效果最大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针灸科、康复科病区住院的脑卒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4例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第十三病区。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试验实施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顺利完成试验者,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受试者均在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观察组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即选取髋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清泻浊腹部推拿法结合传统推拿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相关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推拿,推拿手法取自于国家高等中医药教材第九版《推拿学》,治疗组在传统推拿的基础上加用分清泻浊腹部推拿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醒脑开窍”综合康复方案(醒脑开窍针法+言语康复训练)与仅用言语康复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观察其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规律。为治疗本病提供最佳的临床解决方案。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目的:采用前瞻性队列试验设计,探索针刺在脑卒中后不同时点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2名明确诊断的发病2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针刺介入时点是否在发病14天内,将其分为早期介入组(≤14天)和非早期介入组(>14天)。所有受试者均根据基础病情,进行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基础治疗,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BI(Barthel指数)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胃肠合募配穴针刺后对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CCS积分、PAC-QOL积分、大便性状评分变化的观察比较,从而探究其临床效果,希望能对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参考。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对照临床疗效试验,纳入病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住院病人,将筛选合格的62例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内科常
目的: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不同闭塞责任血管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作用特点补充证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区住院患者,共收集脑梗死后并发吞咽障碍受试者108例。依据脑梗死后的临床表现、颅脑CT/MRI/MRA所见梗死病灶位置,结合英国牛津郡卒
目的:本研究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基础上,观察补缓泻急针法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以期丰富相关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收治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予基础治疗(包括中风病药物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选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
目的:评价温针灸次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法的优效性,以期丰富痛经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病人66例。随机分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选穴相同,为次髎、三阴交、地机、关元。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次髎穴加用温针灸。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1/d,连续治疗5d,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医痛经症状总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