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麦田蚜茧蜂种群发生动态、活动温度阈值以及嗅觉行为反应的比较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蚜是我国乃至世界麦区的重要害虫,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发生危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更好的利用蚜茧蜂防治蚜虫,本文针对麦田蚜茧蜂的种类及发生规律,对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 Haliday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耐寒性、活动温度阈值、以及两种蚜茧蜂对报警外激素主要成分反-p-法尼烯(E-β-Farnesene EpF)和性外激素的主要成分假荆芥内酯(Z,E-Nepetalactone NEP)的嗅觉行为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1.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连续调查,明确了山东泰安麦田和河北廊坊麦田蚜茧蜂的种类组成和比例,泰安地区2010年4月28日到5月28日整个调查期间内燕麦蚜茧蜂占调查中所有蚜茧蜂的比例为68.87%,烟蚜茧蜂所占的比例为27.62%,2011年同期燕麦蚜茧蜂占55.03%,烟蚜茧蜂占41.30%;廊坊地区2010年和2011年5月2日到6月7日调查期间内燕麦蚜茧蜂比例分别为93.43%和94.77%。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灌浆前期及之前,麦田蚜茧蜂优势种为烟蚜茧蜂,自小麦开始进入乳熟期时,燕麦蚜茧蜂种群数量急剧上升,成为麦田蚜茧蜂的优势种。而在河北廊坊麦田的整个调查时期,蚜茧蜂优势种为燕麦蚜茧蜂。从发生情况来看,泰安地区4月中下旬开始在麦田中发现蚜茧蜂成蜂,5月初开始出现僵蚜,5月中下旬小麦处于灌浆期,僵蚜数量显著增多,随后,燕麦蚜茧蜂成蜂数量达到最高峰,但由于蚜虫发生量开始下降,麦田中僵蚜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随后成蜂数量也显著减少。由于地理差异,廊坊地区小麦的生长发育历期比在山东地区有所延后,蚜虫危害期也有所延后,蚜茧蜂的出现时间与发生高峰均比山东泰安地区晚1周左右。2.来自较高纬度的廊坊地区的烟蚜茧蜂雌蜂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来自较低纬度的泰安地区的烟蚜茧蜂雌蜂,来自廊坊地区的烟蚜茧蜂雌蜂比来自泰安地区的烟蚜茧蜂雌蜂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燕麦蚜茧蜂雌蜂在热昏迷时比烟蚜茧蜂雌蜂有更强的忍耐能力,显著高于烟蚜茧蜂进入热昏迷时的温度(P<0.05)。但是烟蚜茧蜂雌蜂比燕麦蚜茧蜂雌蜂具有更强的低温忍耐能力,其低温不走动温度(WTmin)和从低温中恢复行走能力的温度均显著低于燕麦蚜茧蜂雌蜂(P<0.05)。3.稀释100倍的EβF对燕麦蚜茧蜂雌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P<0.01),对燕麦蚜茧蜂雄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P<0.05),而对烟蚜茧蜂雌蜂和雄蜂的吸引作用不显著,稀释1000倍的EβF对烟蚜茧蜂雌蜂和雄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P<0.01)。稀释100倍的NEP对烟蚜茧蜂雌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P<0.01),对烟蚜茧蜂雄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P<0.05),而4种浓度的NEP对燕麦蚜茧蜂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吸引作用。本试验地点选自处于黄淮海麦区的山东省泰安地区及河北省廊坊地区,系统地比较了上述两地的麦田蚜茧蜂的种类,发生的时间顺序、耐寒性和活动温度阈值、EβF和NEP对两种蚜茧蜂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为把握不同地区几种麦田蚜茧蜂的种群季节发生动态,预测发生趋势,建立自然天敌资源库、田间应用信息素、利用自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是设施栽培和果蔬采后保鲜中的重要病原真菌,目前主要通过使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由此产生的残留污染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迫切需要寻找更
在动物及拟南芥基因组中,突触结合蛋白基因(synaptotagmin,SYT)是作为含有C2结构域的基因广泛存在。目前已发现大量包含C2结构域的蛋白质,其中大多数参与细胞信号转导或膜转
二斑叶螨、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李始叶螨、朱砂叶螨等都是苹果园主要害螨,是造成苹果树落叶和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二斑叶螨自发现其为害开始,近年来已成为北方一些果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可引起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而晚疫病也是马铃薯和番茄上对生产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本研究对45个致病疫霉菌株(33个来自番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杀虫微生物,其杀虫蛋白基因也是应用最广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抗虫基因,因此,深入发掘Bt新菌株、分离克隆新型的杀
细胞凋亡是由胞内基因控制的程序死亡过程,即多细胞生物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经过多途径的信号传导作用而启动内部机制,结束其自身生命的过程。目前人们对于细胞凋亡途径的研究已
本文对采自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寄生在大型真菌上的菌寄生真菌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寄生关系,详尽的描述了每个种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寄生菌的宏观特征中的子实体和菌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大豆的推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转基因大豆进入商业化生产前进行环境风险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份,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安全性评价是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东农50和受体大豆东农50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安全性评价。采取盆栽试验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