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为干扰的影响,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草型淀区鲥鯸淀来说,鲥鯸淀中沉水植物呈现过度生长的状态,虽然沉水植物在维持水域清水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沉水植物过量生长常导致水下光照不足,间接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群落分布;沉水植物的呼吸作用还消耗大量氧气,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还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草型淀区鲥鯸淀水域环境呈现出春夏季水质良好、秋冬季水质变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因此,本研究提出鲥鯸淀沉水植物生物调控的生态修复理念,拟依据水生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控制或抑制沉水植物的过度繁殖,从而达到改善水质、促进水体生态健康恢复的目的。本文首先利用水体生物学方法对草型淀区鲥鯸淀水体进行了健康评价,然后通过生物调控手段,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杂食性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和三种螺类(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对优势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草型淀区的生物调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浮游植物评价了草型淀区沉水植物爆发期水体的健康状况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1属68种。其中绿藻门30种,蓝藻门和硅藻门均16种,裸藻门3种,甲藻门和隐藻门均1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5.68×10~6 cells/L~17.24×10~6 cells/L,平均丰度为9.13×10~6 cells/L;生物量为1.42~8.71 mg/L,平均生物量为4.61 mg/L。冗余分析(RDA)表明透明度(SD)、总溶解固体(TDS)、电导率(SPC)和p H是决定夏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鲥鯸淀水质呈β中污型—轻度污染型。与白洋淀藻型淀区及非爆发期历史数据相比,水生植物爆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型淀区的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2)分析了杂食性鱼类鲫对白洋淀优势沉水植物植物生长的影响鲫胁迫条件下苦草和穗状狐尾藻均表现出地下部分(根长、根干重和根占比)减少的现象,其中苦草和穗状狐尾藻根干重、根占比均显著低于无鲫胁迫对照组。地上部分而言,在鲫中密度组处理组(200 g/m~3)苦草和穗状狐尾藻生长均最有利。此外,鲫放养密度对苦草和穗状狐尾藻的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与无鲫对照组相比,鲫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苦草竞争优势最强。3.分析了三种螺类对白洋淀优势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放养三种螺类均增加了水体营养盐含量,其中总氮含量显著增加。三种螺类均促进沉水植物穗状狐尾藻和篦齿眼子菜的生长,但螺类密度达到一定值,这种促进作用降低,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组2中沉水植物的总干重均低于中密度组。无螺对照组中,单种条件下穗状狐尾藻和篦齿眼子菜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混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