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及物性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小说中某些及物性模式所产生的文体意义,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模式对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框架进行必要的阐述,之后对小说的三个部分进行语料分析。研究发现,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物质过程占多数,大部分动作并没有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产生任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马拉德太太一直是处于消极的被影响的状态中。在小说的第二个部分,物质过程最多。由马拉德太太作为“动作者”的动词都是含有强烈动作意味的,说明马拉德太太活动开始变得积极和活跃并且能够对自己施加影响;其次就是心理过程,一系列的表示心理的动词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前景化”的及物性模式体现了马拉德太太在自我认知上的进一步提升。在小说的第三个部分,物质过程最多,由马拉德太太作为“动作者”的大部分的动作不但含有强烈的动作意味,并且都能够有明确的“目标”,这说明马拉德太太已经具有更为强烈的主动性以及活力,她可以影响剑其他的客观事物甚至是其他人。这有力的证实了马拉德太太从婚姻的桎梏中慢慢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能够真正的控制自己,实现自我的独立,由此实现了马拉德太太的真正的“觉醒”。三个部分是层层推进的,彼此密切联系。
本文以功能语法作为框架,希望能够深入的去探究“前景化”的、具有文体意义的及物性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小说中揭示小说主题以及其内在意义,并且塑造人物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