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指数豆类品种的筛选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合理的饮食对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均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糖尿病的豆类及豆类配方主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豆类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体外消化特性、豆类及其制品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豆类对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及其与血糖指数(GI)和餐后血糖的关系。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得出:以馒头为参考物,其GI值为100。豆类的GI值都显著小于馒头的GI值(P<0.05)。黑豆(青仁)、黑豆(黄仁)、青豆的GI值都小于55,属于低GI值食物。糖尿病大白鼠模型实验得出:喂食红小豆、黑豆(青仁)、黄豆(小粒,黑龙江)、黑豆(黄仁)这四种豆类原料的Ⅰ型糖尿病大白鼠餐后1h的血糖升高值分别为2.73±1.40mmol/L、3.87±1.25mmol/L、2.13±2.39mmol/L、2.50±2.70mmol/L,显著低于普通饲料的血糖升高值(P<0.05)。喂食红小豆馒头、黄豆馒头的Ⅱ型糖尿病大白鼠餐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小于小麦馒头的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P<0.05)。喂食荞麦面条(荞麦粉:面粉4:6)、燕麦面条(燕麦粉:面粉4:6)、鹰嘴豆面条(鹰嘴豆粉:谷朊粉95:5)的Ⅰ型糖尿病大白鼠餐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是6.23mmol.h/L、6.56mmol.h/L和6.60mmol.h/L显著低于纯小麦面条的14.07mmol.h/L(P<0.05)。其他配方面条的餐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与小麦面条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体实验得出:荞麦面条和燕麦面条的餐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33±1.85mmol.h/L和3.37±1.34mmol.h/L显著高于小麦面条的2.18±0.80mmol.h/L(P<0.05)。其他配方面条的餐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与小麦面条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豆类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实验得出:添加量在0-4%时,随着大豆添加量增加,酶活抑制率无规律变化。豆类添加量为5%~20%时,脱脂后的大豆比未脱脂的大豆对酶活的抑制作用升高;脱脂后大豆的酶活抑制率随豆类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添加量增大,红小豆和豇豆对酶活抑制作用也增大。添加量为5%、10%、15%时的脱脂大豆对酶活力抑制率与豆类的GI值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9134、0.8634、0.8695,P<0.05);GI值一定时,在5%-20%范围内添加量越大酶活抑制率也越大。添加量为20%的几种高脂豆类对酶活的抑制率与糖尿病大白鼠餐后1h的血糖升高值呈显著负相关性(r=-0.8405,P<0.05)。低脂肪豆类对酶活的抑制作用与GI值和餐后血糖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饮酒习惯和饮酒方式发生了变化,饮酒也更加注重文明与健康。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食用酒精质量与产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纯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功能强大且价格合理的数据存储介质。数据存储能力的极大提升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数据库系统被
<正> 螺旋藻是一种含有丰富优质蛋白质、均衡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多糖和微量元素的理想食品。我国现有的大规模开放池生产方式的光合效率和产率都较低,培养条件不易控制。
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南瓜籽多糖含量并对其测定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蒽酮浓度2.0 mg/m L,体积分数80%的硫酸,样品溶液与蒽酮-硫酸试剂加入量的体积比为1∶4,加
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巨大转变使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升高,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辅助治疗也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种主要措施。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食之一,因其品种类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出现了很多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子,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跨领域发展,更是我国文化创意产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有
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经济社会,农业一直就是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是历代朝代安邦定国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科技水平局限,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广大的人民一直处于饥荒的
目的了解惠州市2007-2012年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的质量状况,包括整体情况、年度变化情况及重点食品的不合格原因等。对象与方法根据惠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实际情况,将该市月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状况持续恶化,影响了乘客的出行,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
小麦蚜虫是麦田的主要害虫,繁殖力强,该虫大量聚集在叶片和穗部刺吸取食小麦汁液争夺营养,排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并可能传播病毒造成诸如小麦黄矮病等,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目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