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伏邪”病因理论在诸多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黄帝内经》是中医“伏邪”病因理论之渊薮,而将其理论最早应用于内伤杂病具体临床证治当中的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如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热入血室之小柴胡汤证;《金匮要略》之伏饮,留饮,里水等。为了更客观、科学地阐述仲景杂病中的伏邪理论。拟从《金匮要略》中对相应涉及“伏邪”理论的各个篇章、条文进行提取、分析、整理,初步总结出仲景针对伏邪致病的证治规律及后世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内经》、《金匮要略》中相关伏邪理论进行归纳总结。(1)机检与手检相结合,首先通过查阅《说文解字》、《中医大辞典》、《中华医典》及《中医辞海》等明确“伏邪”概念之内涵,确定相关文献。(2)比对《内经》中与“伏邪”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分类,找寻其中规律。(3)通过逻辑分析与纵横比较,对《金匮要略》中有关伏邪内容结合上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仲景“内伤杂病伏邪致病说”的病因学领域做出初步探索。结果(1)从《黄帝内经》中整理“伏邪”相关理论,发现伏邪之产生与正虚、气血失谐相关;伏邪之发病形式可分为诱发与自发;伏邪匿藏特点即有相对稳定性,又具备阶段游走性;伏邪的类型大致分为外感伏邪和杂病伏邪两大类。(2)借助查阅《说文解字》、《中医大辞典》、《中华医典》等工具书中关于“伏”、“故”的释义,发现《黄帝内经》中“伏邪”与“故邪”这两组相近概念。(3)整理《金匮要略》中涉及“伏邪”的相关条文,大致归纳出伏邪的发病形式为自发和诱发两种。其中伏邪自发以气机失调、营卫失谐为重;伏邪诱发因素较多,可受运气四时、外感淫邪、不良习惯、失治误治、机体久伏他邪等影响。(4)在《金匮要略》中伏邪的匿藏特点亦存在相对稳定性和阶段游走性。根据条文分析发现,伏邪的相对稳定性大多发生于邪伏实证之初期。而伏邪作为致病邪气之一,亦具备传变、游走的特点,故在机体正虚情况下,伏邪具备阶段游走性。(5)伏邪在《金匮要略》中的分类可大致分为六淫之伏邪、疫戾时毒之伏邪、旧病所遗之伏邪。此外,仲景还从四诊、体质诊断及特殊诊断的诊断特征阐述“伏邪”内容。笔者发现仲景在痰饮咳嗽病篇提到伏饮与留饮这两个相似概念,并根据原文,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6)整理《金匮要略》中相关伏邪治法条文,发现仲景治疗伏邪大法不外乎标本之治、表里之治与扶正祛邪三方面。结论(1)以《内经》为切入点研究伏邪产生、部位、类型。从伏邪产生发展的整体角度看,伏邪的原发条件和诱发条件相互影响。原发条件会影响诱发条件,机体所藏伏邪能有倾向性的选择外界诱发条件。同样,诱发条件会加重原发条件。伏邪之发病形式需外界诱因刺激发作,亦可积聚而自发。伏邪发病传变亦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2)《内经》中有关伏邪的分类可分为外感伏邪和杂病伏邪两大类。其中外感伏邪又可分为外感六淫伏邪与外感疫毒伏邪,这一部分是后世温病流派发展的重点。杂病伏邪的思想可大致分为三类,即禀赋先天之伏邪,机体内生之伏邪及旧病所遗之伏邪。(3)查找《内经》中涉及“故邪”的相关原文,共出现39次。经过比对分析得出结论,《内经》中所论故邪等同于广义伏邪概念。(4)研究《金匮要略》中涉及伏邪发病形式的原文,发现其袭承部分《内经》中对伏邪的思想,如对于伏邪自发的条文描述中,都强调了营卫失和与气机失调对其产生的影响;在诱发伏邪的因素中,都强调了四时运气、失治误治等外界因素对伏邪发病的影响。仲景通过临床观察、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充实了伏邪相关内容,如在诱发伏邪的因素中,除四时运气、失治误治等外界诱因外,仲景亦强调了不良习惯等自身诱因对于伏邪发病的影响。(5)笔者通过整理《金匮要略》中涉及伏邪匿藏特点的原文,发现影响伏邪阶段游走性的因素诸多,如有因正气亏虚而“向虚而伏”、有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伏、有因个体差异引起的倾向性而伏等。其规律特点复杂,对此研究不应拘泥于所伏部位的浅深,而更应注重伏邪所藏至发病的时间长短及发作频率。(6)通过归纳《金匮要略》中伏邪的分类,亦能发现其分为外感伏邪和杂病伏邪两大类。仲景善用不同诊法阐述疾病之病机,《金匮要略》中主要应用望诊与脉诊作为反应伏邪致病的依据。通过《金匮要略》中“诸家”与“诸类人”的描述,笔者将体质划分为病理体质和生理体质,而伏邪是造成不同病理体质的前提。故笔者推断,部分伏邪发病与不同病理体质受外界致病因素诱发相关。通过“留饮”、“伏饮”相关条文分析,证明“伏饮”、“留饮”皆为饮邪之伏,仲景因二者发病形式不同,故分而命之。(7)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汇聚了各种伏邪相关证治,其中,根据“间者并行,盛者独行”的思想进行对应的标本之治与表里之治;根据伏邪发病之缓急,制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则;根据伏邪自发的正虚特点制定的“扶正以祛伏邪”治法中包括了引阳气、调营卫、固脾土。根据伏邪诱发的邪实特点制定的祛邪治法中包括了发汗、涌吐、下法、和法、温法、清热、消散等。丰富地应用了多种祛邪方式,将伏邪因势利导驱除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