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我国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意味着我国正处于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收入分配差距依旧严峻等问题的存在,理论和实践界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从各方面探寻防范“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措施。文章研究认为,提升市场效率和政府效率,扩大经济总量,做大分配“蛋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前提,而处理好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障,二者不可偏废。财税政策作为重要的调控措施在提升效率和处理公平方面均大有可为。  本文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它国经验教训,在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下,提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财税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分析。首先从“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概念、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财税政策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重点从动力和阻力两方面分析了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传导机制,最后阐述了本文写作与分析过程中重点运用到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风险分析。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三大类风险,一是从经济增长动能、改革红利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角度论述当前经济(分配总量)增长放缓的风险;二是从分配制度、分配结构和收入差距三方面分析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风险;三是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财政支出结构、税收结构和宏观税负等方面分析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调节效应不足的风险。  第四章,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在变量方面,选取一系列财税政策变量作为收入分配效应的解释变量,并简要分析其对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模型和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实证结果认为:地方政府对于收入分配的重视程度不足、低收入群体的边际税负远高于高收入群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直接税对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调节效应等。  第五章,国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与教训。从国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两类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得到启示:经济平稳增长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源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是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基础;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效应等结论。  第六章,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财税政策建议。首先阐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财税政策应该遵循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然后分别从提高市场效率、政府效率和促进公平分配三大方面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财税政策。
其他文献
在油气井大修中 ,针对落物由于被卡死在套管内 ,采用常规套管内打捞存在施工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问题 ,提出取套打捞技术以解决大修施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该技术通过在中原
中小外贸企业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贸易的焦点。取得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Arab countries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economies of both parts.Thus the call for more coo
怎样推断在给定某些随机变量(自变量)时另一个变量(响应变量)的分布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当自变量的个数很大时,用响应变量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拟合,将很可能面临“维数诅咒”。在许多
中国与老挝自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老挝投资设厂,涉及的领域包括水电开发、矿产、工业、农业、服务贸易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性别比例持续攀升,并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若干年后中国将出现几千万光棍的推论时常见诸报端,学术界也开始研究性别比升高的后果。与此同时,剩女由于其自身的优越
This paper titled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 Morocco-China.The case of trade will be focus on Moroccan Chinese bilateral trade, and in doing so, it will do i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