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镰孢菌是东北地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广泛分布在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团聚体是组成土壤的基本结构,本研究通过对禾谷镰孢菌在不同地力等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禾谷镰孢菌生命活动及其特性,其目的是为了寻找防治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病的方法。本研究的方法是在吉林省中部三个不同地力等级的实验区,设计成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与不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的对照组(高、中、低地力黑土共计6个处理分别是高地力接菌黑土(GJ)、高地力未接菌黑土(GW)、中地力接菌黑土(ZJ)、中地力未接菌黑土(ZW)、低地力接菌黑土(DJ)、低地力未接菌黑土(DW)),并在不同处理的黑土之间设置隔离带,在高、中、低三个等级地力的接禾谷镰孢菌黑土和未接禾谷镰孢菌黑土中种植玉米品种为“吉农大935”的供试玉米,并对试验区连续5年内的玉米产量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与2018年秋季对供试土壤进行采样,并将土壤样品按(>5mm、5-2mm、2-1mm、1-0.5mm、0.5-0.25mm、<0.25mm)分为6个不同粒径的团聚、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团聚体中的碳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供试区所采集的高、中、低不同地力接菌黑土和未接菌黑土的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来了解禾谷镰孢菌的分布特征及接菌黑土与未接菌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为耕地地力的改善及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本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按低、中、高地力的提升,未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93.7%、95.9%、96.8%,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92.1%,94.7%、95.9%,都是随地力等级的提高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稳定性显著增强(P<0.05);同等地力条件下,D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D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1.6%、Z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Z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1.2%、G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G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0.9%,接入禾谷镰孢菌后,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P<0.05),这表明随地力等级提高禾谷镰孢菌对黑土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的影响减弱,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减弱。(2)按低、中、高地力的提升,接菌的黑土中有机碳(SOC)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有机碳(SO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97%、12.5%、13.7%,接菌的黑土中总碳(TC)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总碳(T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7%、8.0%、8.8%,接菌的黑土中总氮(TN)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总氮(TN)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15.8%、14.8%,这表明了土壤接菌后碳氮含量显著减少(p<0.05),地力越高碳含量下降率越高,氮含量下降率越低;在<0.25mm的小团聚体中有机碳(SOC)及总碳(TC)含量最多,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有机碳含量在<0.25mm的小团聚体中下降率高于其他团聚体,DJ、ZJ、GJ分别下降了9.2%、12.9%、14.4%,随地力提高下降率提高;总氮主要分布在>5mm、2-1mm的粒级中,接菌黑土中总氮含量明显低于未接菌黑土总氮含量。(3)低地力黑土的蔗糖酶在接菌后降低最显著,土壤各团聚体(>5mm、5-2mm、2-1mm、1-0.5mm、0.5-0.25mm、<0.25mm)中蔗糖酶相比于未接菌黑土中蔗糖酶活性下降比分别为42.1%、32.7%、31%、41.4%、36.9%、45.6%,在<0.25mm中的团聚体中蔗糖酶活性减弱最明显,随地力提高分别减弱了45.6%、45.1%、37.4%,这一变化规律可能是因为蔗糖酶在土壤中参与碳的循环,由于<0.25mm中的碳含量下降最明显导致蔗糖酶活性明显减弱;脲酶在<0.25mm的团聚体中的活性高于其他团聚体中脲酶活性,且接菌后活性减弱最少为25%左右,这可能是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在小团聚体中营造出了厌氧的环境,使土壤脱氮作用得到加强,土壤氮转化的过程加强使土壤脲酶活性得到提高造成的;土壤中的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在5-2mm的团聚体中活性最强。(4)随着地力等级的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厌氧菌的总量升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及禾谷镰孢菌主要分布在土壤大团聚体中,>5mm、5-2mm、2-1mm的团聚体中数量较多,厌氧菌在<0.25mm的小团聚体和0.5-0.25mm的大团聚体中分布较多,这一分布规律可能与土壤团聚体中溶解氧含量有关;在>5mm的团聚体中禾谷镰孢菌含量最高,随地力的提高,未接菌的黑土中禾谷镰孢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接菌的黑土中禾谷镰孢菌的数量,地力等级越高数量增加越多,以上研究结果暗示外源(病残体)输入禾谷镰刀菌在土壤中数量随着地力等级的提高而提高,但有关地力水平与茎腐病发生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