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力黑土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禾谷镰孢菌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镰孢菌是东北地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广泛分布在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团聚体是组成土壤的基本结构,本研究通过对禾谷镰孢菌在不同地力等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禾谷镰孢菌生命活动及其特性,其目的是为了寻找防治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病的方法。本研究的方法是在吉林省中部三个不同地力等级的实验区,设计成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与不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的对照组(高、中、低地力黑土共计6个处理分别是高地力接菌黑土(GJ)、高地力未接菌黑土(GW)、中地力接菌黑土(ZJ)、中地力未接菌黑土(ZW)、低地力接菌黑土(DJ)、低地力未接菌黑土(DW)),并在不同处理的黑土之间设置隔离带,在高、中、低三个等级地力的接禾谷镰孢菌黑土和未接禾谷镰孢菌黑土中种植玉米品种为“吉农大935”的供试玉米,并对试验区连续5年内的玉米产量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与2018年秋季对供试土壤进行采样,并将土壤样品按(>5mm、5-2mm、2-1mm、1-0.5mm、0.5-0.25mm、<0.25mm)分为6个不同粒径的团聚、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团聚体中的碳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供试区所采集的高、中、低不同地力接菌黑土和未接菌黑土的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来了解禾谷镰孢菌的分布特征及接菌黑土与未接菌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为耕地地力的改善及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本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按低、中、高地力的提升,未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93.7%、95.9%、96.8%,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92.1%,94.7%、95.9%,都是随地力等级的提高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稳定性显著增强(P<0.05);同等地力条件下,D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D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1.6%、Z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Z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1.2%、GJ的大团聚体含量比GW的大团聚体含量低0.9%,接入禾谷镰孢菌后,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P<0.05),这表明随地力等级提高禾谷镰孢菌对黑土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的影响减弱,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减弱。(2)按低、中、高地力的提升,接菌的黑土中有机碳(SOC)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有机碳(SO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97%、12.5%、13.7%,接菌的黑土中总碳(TC)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总碳(T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7%、8.0%、8.8%,接菌的黑土中总氮(TN)的含量比未接菌黑土总氮(TN)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15.8%、14.8%,这表明了土壤接菌后碳氮含量显著减少(p<0.05),地力越高碳含量下降率越高,氮含量下降率越低;在<0.25mm的小团聚体中有机碳(SOC)及总碳(TC)含量最多,接入禾谷镰孢菌的黑土,有机碳含量在<0.25mm的小团聚体中下降率高于其他团聚体,DJ、ZJ、GJ分别下降了9.2%、12.9%、14.4%,随地力提高下降率提高;总氮主要分布在>5mm、2-1mm的粒级中,接菌黑土中总氮含量明显低于未接菌黑土总氮含量。(3)低地力黑土的蔗糖酶在接菌后降低最显著,土壤各团聚体(>5mm、5-2mm、2-1mm、1-0.5mm、0.5-0.25mm、<0.25mm)中蔗糖酶相比于未接菌黑土中蔗糖酶活性下降比分别为42.1%、32.7%、31%、41.4%、36.9%、45.6%,在<0.25mm中的团聚体中蔗糖酶活性减弱最明显,随地力提高分别减弱了45.6%、45.1%、37.4%,这一变化规律可能是因为蔗糖酶在土壤中参与碳的循环,由于<0.25mm中的碳含量下降最明显导致蔗糖酶活性明显减弱;脲酶在<0.25mm的团聚体中的活性高于其他团聚体中脲酶活性,且接菌后活性减弱最少为25%左右,这可能是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在小团聚体中营造出了厌氧的环境,使土壤脱氮作用得到加强,土壤氮转化的过程加强使土壤脲酶活性得到提高造成的;土壤中的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在5-2mm的团聚体中活性最强。(4)随着地力等级的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厌氧菌的总量升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及禾谷镰孢菌主要分布在土壤大团聚体中,>5mm、5-2mm、2-1mm的团聚体中数量较多,厌氧菌在<0.25mm的小团聚体和0.5-0.25mm的大团聚体中分布较多,这一分布规律可能与土壤团聚体中溶解氧含量有关;在>5mm的团聚体中禾谷镰孢菌含量最高,随地力的提高,未接菌的黑土中禾谷镰孢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接菌的黑土中禾谷镰孢菌的数量,地力等级越高数量增加越多,以上研究结果暗示外源(病残体)输入禾谷镰刀菌在土壤中数量随着地力等级的提高而提高,但有关地力水平与茎腐病发生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铁路建设中,部分路段采用无砟轨道的整体道床代替传统的碎石道床,提高了轨道的平顺性、减小了日常的维修工作。但由于整体道床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加之其体表比较小,自身导热系数较低,在太阳照射、气温变化等的影响下,整体道床内部会产生温度变化,进而产生温度应力,对整体道床的受力与变形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西北地区的实际气候及环境条件,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整体道床在复杂温度条件下的温度与温
目的:敲减vps13d基因,观察匹罗卡品急性癫痫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检测敲减vps13d基因干预后对DRP1、LC3II及P62蛋白的表达影响,探索VPS13D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分裂及自噬功能参与大鼠癫痫发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vps13d基因敲减慢病毒质粒、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将慢病毒质粒定位注射到大鼠海马组织,建立vps13d基因敲减病毒大鼠模型,腹腔注射DRP1抑
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在受水平风荷载时,其等效应力分布均匀、试件整体可靠性好、运输成本低、现场安装方便。现阶段相贯式节点和管板式节点在我国偏远地区风力发电领域被广泛应用,但焊接工艺要求高,高空焊接时整体施工质量难以控制。针对上述两种节点存在问题,大大限制了风力发电的推广和使用,寻找合适节点形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现阶段节点形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装配式网架结构螺栓球节点,对两种法兰盘球式
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起步较晚,自日本阪神地震之后其抗震性能的研究才得到充足的重视,近二十年来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基本均集中于全部埋入地下的地铁车站结构(以下简称“全埋式地下结构”),对于同时具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的这种新型或特殊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鲜有研究。由于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主要受周围土体变形的控制,因此,不同土体自身性质的差异必然会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不
目的探索内镜下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置入者为联合组共28例,仅行支架置入者为支架组共22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支架通畅率、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有好转,且各自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超滤(UF)在净化水质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UF的实际使用中,膜污染的形成始终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
圆锥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由于抗弯刚度大、受力性能好等优点,在输电塔、风力发电支撑柱及海洋平台柱等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目前相关规范中并没有给出该类构件节点连接的具体设计方法,合理地对其节点连接进行设计是工程师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力学原理推导和有限元分析,深入考察了该构件内外法兰节点受弯和轴向受拉的力学性能,并初步确定了该构件节点螺栓拉力的实用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几个方面:(1)为了能总体上把
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不需人工或机械进行振捣,仅依靠自重即可均匀密实成型,解决了配筋密集、结构复杂处振捣困难等工程。然而传统自密实混凝土存在抗拉强度低、抗裂性差、收
作为研究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中构成要素的基础,论文将重点探究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以及东西方文化对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影响。论文将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形式构成、造型语言、笔墨构成、色彩构成。笔者将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来解构各个构成要素,并试图在对艺术家们个性化创作语言的考察过程中,找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中构成要素的共性。另外,这些艺术家们在笔者自身学习和创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发育主要包括叶原基的起始,叶片极性的建立以及分化发育三个步骤。探明叶片的发育机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