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己进入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在这过程中,上海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市的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为了上海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研究则是非常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首先,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进行趋同检验;其次,利用修正后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C-D(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变化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检验,以期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有更深的认识;最后,总结前文主要研究结果,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做进一步展望。本文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研究:(1)研究起点。阐述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并通过文献综述形式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进而确定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能创新点。(2)理论基础。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经济增长趋同理论进行应用性探讨,为本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实证分析。主要从上海市经济增长的现状、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三个维度,研究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以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在扩大还是缩小,在长期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趋同),并分析哪些因素是影响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4)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对外开放的变化出发,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进行计量分析,并研究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类型进行判断。(5)结论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上海市区域经济协调、共同发展,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展望后续的研究方向。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上海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上海市郊区的生产总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心城区的生产总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下降。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海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加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变大,进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显示出对外贸易的附加值较高。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长显著,并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独资经营方面。上海市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明显增多,总部经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更加显著。(2)上海市17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扩大,而其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利用Theil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研究发现,上海市17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上海市17个区县总体上存在δ-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有先趋异后趋同的特点。上海市中心城区不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上海市郊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其趋同速度为每年1.82%。(3)技术进步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资本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对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偏低。上海市区域经济增长类型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五大主要因子,另外,上海市的生产总值(GDP)与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度之间是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经济增长会促进物质资本的积累;对外开放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的积累;劳动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