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份改制税收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6298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份改制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将原来的组织结构按《公司法》的规定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行为。从1998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作为始点,公司的股份改制行为一直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一般法律规范和税收规则却相对落后,较大的税收法律风险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股份改制的进程,因此本文以股份改制为核心载体,从宏观的税收法治环境和具体的纳税争议两方面分析现阶段的税收法律,以期提供完善当今法律制度的建议。在股份改制课税应遵循的税法理论和原则中,马歇尔在他的超额负担理论中论证了税收的中性学说,提出税法不应该扭曲市场正常的经济运行。张守文在《收益的课税性》中指出可税的收益具有公平性、效率性、可确定性和现实性。日本学者田中二郎在《租税法》中则认为实质课税原则中的“实质”应该是经济上的实质,而非法律上的实质。这些原则和理论构成了本文研究股份改制税收法律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比较借鉴的研究方式,首先从宏观上对现阶段的税收法治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三个问题,即股份改制的法律不具备体系性、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政策恶性竞争和公司避税方式多样性。然后从微观上选取围绕股份改制过程中股权转让、整体资产转让和整体变更三个行为的相关税法问题,分析现有的税收法规。最后从宏观上的规制模式的选择和微观上税法解释的完善两方面提出整体的完善建议。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如下:第一部分为公司股份改制的研究基础。首先阐述了股份改制的基本概念与模式,然后介绍了公司改制的历史进程并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股份改制的内在动因,最后介绍了股份改制中的税收法律关系。第二部分为公司股份改制的课税理论基础,介绍了三个税法的理论原则:相对的税收中性原则、可税性理论和实质课税原则。第三部分从宏观上分析现有的税收法治环境,指出了立法上和执法上的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从微观上分析围绕在股权转让、整体资产转让和公司整体变更周围的具体的税法问题。分析了股权转让环节中的计税依据、间接转让股权的反避税处理规则、整体资产转让的税法界定和整体变更中的纳税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对我国股份改制相关税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宏观上本文建议统一现有的税收法律解释,制定指导公司关于股份改制的内部规范。微观上试图从完善现有税法解释和税收征管模式来解决现有问题。本文首次以公司股份改制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税法,并尝试通过税法理论、经济学原理和会计知识多学科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的税收法律。鉴于本人知识有限,欠缺税法实践经验,股份改制和税法的运作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论文不足之处还请多谅解。
其他文献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创新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它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思考与创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文章从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出发,对如何
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追求目标,也就成为我国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追求目标。是我党和政府所要达成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建设和谐的税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
自适应控制方法常用于处理系统的定常参数不确定性。当系统中包含时变尤其是快时变参数不确定性时,迭代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多次运行,对相应的参数进行估计和补偿。非参数不确定
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业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通信业务系统融合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笔者站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阐述了
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意识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各国都在抢夺先进技术,落后的国家渴望引进技术,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当,可能会使公司面临支付不能、资不抵债的困境。我们通常把这个阶段称为公司濒临破产的阶段。公司处在濒临破产阶段时,董事可能会进行一些交易
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国从产生伊始就具备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浓郁色彩。一开始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产生,就是依据其他税种的法规实行,并且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高低也只是由政府部门
摘要: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增长反而远远低于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与
从“铜版纸”案以来,美国、欧盟纷纷打破了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做法,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展开了“双反”措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对华“双反”案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