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通识教育由古典的博雅教育演变而来。回顾从博雅教育向通识教育演变的发展史,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梳理20世纪通识教育向21世纪通识教育变革的过程,本研究发现,通识教育总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中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大学文化特色、教育哲学流派交织在一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并形成了不同的通识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与理论流派。在各种复杂、激烈、矛盾的文化博弈中艰难成长的通识教育,成为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道重要景观。21世纪通识教育向何处去?这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本身发展的目标选择,而且将会直接影响到21世纪大学向何处去,并由此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却又不容忽视的价值导向。国内外围绕通识教育的论文论著如汗牛充栋。本论文选择了“21世纪通识教育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难题为主攻方向,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揭示通识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内在逻辑,并以此为指导,思考和探究21世纪通识教育的未来走向。本论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提出问题:什么是21世纪受过教育的人?21世纪通识教育向何处去?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例,从纵向考察两国通识教育的历史、现状、趋势,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又将研究视角聚焦于21世纪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时代潮流,剖析了 21世纪通识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发展机遇,形成本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本论文在研究和借鉴了国内外大量通识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探索性的认识:“文化博弈”是通识教育发展中贯穿始终的内在矛盾,在科学与人文、文雅与实用、古典与现代、西方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多种形态的文化博弈中,形成20世纪通识教育的基本面貌;“文化人的培养、文化精神之捍卫、大学文化本位之回归”是通识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在21世纪,通识教育应该在各种“文化博弈”中走向“文化觉醒”,带着从本土走向世界的“文化觉醒”意识,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创新“全球化的全人教育”模式。本研究对于中美两国通识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比较,以及考察全球化、信息化对通识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得到的结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总结,还应该对中国在21世纪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有所启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停留在文化素质教育向通识教育过渡的阶段,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特别是缺乏一种现代大学精神的引领。论文在以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为主线对中国两岸三地的(包括大陆、香港、台湾)通识教育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现状考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课程设计的方案:把通识教育发展中“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历程和典型案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导论》,充分筛选和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通识教育开放课程资源,并且聘请国内外开设和研究通识教育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网络课程开发主讲教师团队,开发出高水平、全媒体形式的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导论》,并在国内高校共建共享。这是提高我国通识教育质量和水平,并以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导论》为纽带和桥梁,与世界同行开展对话交流的有效形式。本论文认为,以“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作为通识教育的主题和主线,还必须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文化博弈,并及时采集和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研究和讨论的课题和话题,组织师生开展直面现实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又引申出本论文关注和研究的另一个话题:创新通识教育的课程一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课堂”为“学堂”,让学习者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主体、主人。这就需要以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两大支撑点,创建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新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创建相应的学习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新体系,创建课程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创建相应的课程政策、体制、机制,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学习团队建设,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使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更快地走向世界,形成全球化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