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快速、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主动脉夹层年自然发病率约0.5-3.2/10万人口。因各地医疗环境及诊治水平的差异,各地文献报道稍有不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非常高,有文献报道该病在开始的24h内每小时死亡率为1%-2%,37%-50%在发病2d内死亡,发病1周内死亡率高达60%-一70%,另约有3%的病例发生猝死。主动脉夹层在病因学上一致的观点是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及早发的家族冠心病史等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不详,有多种机制参与发病。主动脉夹层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不外乎手术、介入和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适用于所有患者,对所有AD患者都能获益,但对于较重的病例的预后不良,疗效不理想,介入治疗对于具备适应症的患者疗效及预后较好,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外科治疗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重症患者可一定程度挽救生命,减少死亡率,但总体疗效较差,预后不理想;因此种种,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倍受临床医生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是以后参与防治主动脉疾病的趋势,中医药学对主动脉夹层的中医病名、证侯分型、治疗方案的研究尚未见有完整的报道,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对AD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98例AD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调查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临床发病特点等,为发现高危人群、对疾病早期诊断等提供依据,为中医药防治主动脉夹层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98例,记录入选病人的诊断分型、临床合并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等资料,数据录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计数资料的数据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中医证侯特征、高危因素、发病特点及与各证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总体情况:98例研究对象中合并高血压者最常见,占69.39%,其次是动脉硬化(59.18%)、吸烟史(57.14%)、高脂血症(41.84%)和糖尿病(38.78%)等,临床表现以疼痛最常见,占100%,其次是出现血管杂音、肾脏症状(血尿、蛋白尿等)和休克等,疼痛的部位最常见的是胸部、腹部,疼痛性质以剧烈、持续不解和刀割样/撕裂样为主。2.主诉情况:主诉为疼痛者85例(86.74%)、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6例、休克者3例、肢体疼痛伴麻木者3例,有1例为反复头晕。3.诊断与误诊情况:确诊或疑诊夹层者85例(占86.73%),首诊误诊者13例(占13.27%),其中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例,急腹症3例,急性脑血管意外2例,肺栓塞1例,肾结石1例。患者就诊时间最少半天,最多30天,平均3.45天,确诊所需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70小时,平均14.3小时。4.确诊方式:应用CT检查确诊主动脉夹层的情况最常见,占93.88%,确诊率最高的是CTA、MRA、DSA,均为100%,其次是CT平扫和彩超。5.治疗及预后情况:入院后接受的治疗方式方面,保守治疗者最常见,共55例(56.12%),介入治疗者31例(31.63%),外科治疗者12例(占12.25%)。在院期间总死亡25例(25.51%),存活73例(74.49%),对各项指标与死亡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主诉疼痛发生率、就诊时间、确诊时间、临床合并情况与死亡率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而Stanford分型、入院时血压心率、出现心脏压塞、出现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症状、治疗方式与死亡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证侯特征:主动脉夹层中气虚痰瘀证最为常见,占57.1%,其次是痰瘀互结证(16.3%),依次为气虚血瘀证(13.3%)、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10.2%)、湿热瘀阻证(3.1%)。基本证素中血瘀证和痰证最常见,分别占100%和83.67%,其次是气虚(70.41%)、气阴两虚(10.20%)和湿热(3.06%),对各中医证型组进行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心率、临床合并情况、发病特点各项及死亡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虚痰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湿热瘀阻5种证型,其中以气虚痰瘀为最常见。其主要证素是血瘀、痰、气虚、气阴两虚和湿热;瘀、痰为本病的核心病机,气虚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2.主动脉夹层Stanford分型中A型较B型多见;De-Bakey分型中,I型最为常见,III型次之,II型相对少见。确诊主动脉夹层的最常见方法是CT检查,其次是彩超和MR,确诊该病所需检查手段的平均种数为1.46种。高血压、动脉硬化、大量吸烟史、高血糖、高血脂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要高危因素,其中高血压的影响最为明显。主动脉夹层患者主要(首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背痛、腹痛,呈刀割样/撕裂样为主。Stanford分型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疼痛部位上,A型患者以前胸痛、胸背痛、胸腰腹痛为主,而B型患者主要以腹部痛和腰背痛为主,疼痛性质上,A型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更为常见,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发生在A型患者中更为常见,而胀痛发生在B型患者中较多,其他方面,上肢血压不对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返流体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症状主要出现在A型患者,而下肢血压不对称更多出现在B型患者。3.主动脉夹层在院总死亡率为25.51%,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主要有Stanford分型、入院时血压心率、出现心脏压塞、出现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症状及治疗方式。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最常见,其次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