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胜利后,自由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报刊,他们秉承“议政但不参政”、“组党不如办报”的信念,倡导民主、自由、宪政,共同探讨“中国将往何处去”。到新中国成立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自由知识分子创办了多种时政周刊,其代表是《客观》《观察》《时与文》《世纪评论》《周论》《新路》《大学评论》。这些刊物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重视。本文以1945-1949年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为研究对象,探讨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亡的,探讨它们的中心议题及其变迁。本文力图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全文分绪论与正文两大部分。
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择、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意义等。
正文分为五章,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总体论述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的兴衰历程。自由主义时政周刊本是自由主义的载体,二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自由主义的演变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循中国自由主义在战后的发展轨迹,第一章对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作全景式的扫描。
其次,分别论述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的内容。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战后一段时间内,面对“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自由知识分子力主“中间路线”,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以此为中心议题,开展“中间路线”宣传,对国共两党进行批评或分析;局势转折,“中间派”发生左倾,“中间路线”宣传式微,对国对共评论与报道发生倾斜;进入1948年,自由主义重振,围绕革新政治、改良政府这个议题,一批新的自由主义时政周刊创办,原来的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也重申自由主义。从这三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中心议题的确立与战后一定时间内的时局密切相关,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心议题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总结和反思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在大陆消亡的原因。自由主义时政周刊为何戛然而止?对此,第五章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国民党当局加紧舆论控制,打压自由主义时政周刊,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自由主义时政周刊基本上都是同人刊物,没有强大的资金作支撑,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办刊更是困难重重。随着战局的变化,中共及时调整政策,对自由主义及其时政周刊既批判、又争取,自由主义发生转变。
结束语反思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认为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的被消灭,并不代表自由主义思想的被消灭;自由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梦,这个梦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