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颌骨囊性病变种类繁多,包括牙源性囊性肿瘤及颌骨囊肿。由于不同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性质、生物学行为及复发率不同,需采取的手术方法不同,因此术前诊断非常重要。以往,由于传统影像学的限度,颁骨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难。随着HRCT配合牙科软件技术及MRI的应用,使得颌骨囊性病变的显示有了明显提高。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地应用HRCT及MRI检查,分析不同病理性质及生物学行为的颌骨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颌骨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以提高颌骨囊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 材料和方法 本组材料包括经曲面体层(全景)、颌骨平片或口内片筛选的拟诊颌骨囊性病变的患者57例,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9-67岁,平均35.68岁。全部病理均经手术或活检并为病理证实,其中造釉细胞瘤1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17例(4例为多发)共28个病灶,非角化囊肿26例(含牙囊肿9例,根尖囊肿11,根侧囊肿1例,切牙管囊肿5例)。 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44例行HRCT并经牙科软件进行图像重建;13例行普通CT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横轴及直接冠状扫描,余5例仅行横轴位扫描。23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7例还进行MRI增强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PDWI、FLAIR,部分行GRE、T1WI脂肪抑制序列。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按照病变的病理结果和生物学特性将病变分为:造釉细胞瘤组、牙源性 角化囊肿组及非角化囊肿组。首先观察三组病变的解剖分布,并重点分析不 同组别病变的CT、W特征表现,分析内容包括:病变的内部结构(分隔 情况)、形态、大小、周围骨质改变、囊壁结构及囊内容物性质(密度、信 号特征)、病变的含牙数目、牙根改变、周围重要结构侵犯等。 本研究利用上述影像学资料分别比较了曲面体层摄影(全景)与HRCT。 HRCT与MRJ对颌骨囊性病变各影像特征的显示价值和限度。 统计学处理均使用 SPSS刀统计软件包。 结果 一、病变的分布:造釉细胞瘤好发于下颌磨牙及升支区11/14(78石%)。 角化囊肿以下颌磨牙及升支区最常见 14/28(50o),其次为上颌磨牙区 9/28 (32.1%)。角化囊肿可以多发,本组4/17 (2.5%)为多发,共15个病灶, 均同时累及上、下颌骨;非角化囊肿以上颌前牙区(76.9%)最多见。各组病变 在解剖分介上有显著性差异(P<0.0引。 二、影像学表现 (一)CT表现 1.病变内部结构、形态及大小:三组之间在 叮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P、0刀s)。造釉细胞瘤以多房型O0o,o)或单房分叶型(35ic;o)为主 角化囊 忡以单房光滑型(64.3’/0)及中房分叶型(286%哆见,多旁型少见;非角化囊 肿均为单房型、其中以单房光滑型最常见(88.5%)。造釉细胞瘤常为不规则形, 边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角化囊肿多呈沿颌骨长轴的长椭圆形,边缘常有分 叶;非角化囊肿多为类圆形,边缘光滑。三组病变的长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 异叩<0刀引那造釉细胞瘤大于角化囊肿、角化囊肿大于非角化囊肿。三组病 变的平均体积依次为造釉细胞瘤、角化囊肿和非角化囊肿,其中造釉细胞瘤 与非角化囊肿的体积之间有显著差异冲<0刀引,即造釉细胞瘤的体积明显 大于非角化囊肿。2.周围骨质改变:三组彼此之间对周围骨质结构的影响有 显著性差异(P<0刀5)。造釉细胞瘤周围骨质破坏明显,骨质缺损常大于囊 壁的1C,病变与正常骨质之问常无硬化缘,可芽破周围骨质造成邻近结构侵 1 硕土研究生学位论文 犯。角化囊肿囊壁周围骨质常有骨质缺损,但缺损的程度和范围不及造釉细 胞瘤,残存骨多有硬化缘:非角化囊肿常使周围骨质膨胀变薄,周围常有明 显硬化缘。3.囊内密度:造釉细胞瘤可呈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囊性部分呈 均一低密度;角化囊肿为纯囊性,其囊内容物可呈不均一混杂密度:非角化 囊肿中,含牙囊肿及切牙管囊肿均为均一低密度;根尖囊肿大部分为均一低 密度,少数为低-等混杂密度。通过对囊液CT值统计分析显示,角化囊肿的 平均*T值大于造釉细胞瘤和非角化囊肿(P<0刀5)。4.病变含牙情况:造 釉细胞瘤与角化囊肿均可含牙或不含牙,而角化囊肿的含牙率明显大于造釉 细胞瘤冲<0刀引。含牙囊肿可含一枚或两枚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