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探讨现代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及穴位配伍规律,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以“颈椎病”、“神经根型”、“针刺”、“针灸”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近五年(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相关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结果获取文献833篇,根据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本课题相关文献229篇,对纳入文献中的针刺方法、穴位处方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在选穴方面,65.9%的文献将颈夹脊穴作为选择,共出现151次,其次为风池穴,共出现94次;穴位归经方面,阳经的使用频率高达87.6%,其中手阳明大肠经的使用频次最高,共14穴257次,其次为手太阳小肠经,共16穴247次。腧穴所在部位方面,上肢穴位选用频次最高,共52穴711次,其次为颈项部,共15穴416次。特定穴方面,五输穴的使用频率最高,共29穴285次,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共6穴192次。2.关联分析按照支持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后溪-风池、合谷-曲池、合谷-后溪、合谷-外关、合谷-风池。3.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组,第一类:肾俞、肝俞、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百会、膈俞、风门、风府、大杼、颈百劳、天柱、列缺。第二类:后溪、大椎、风池、养老、天宗、肩贞、肩髃、肩髎、中渚、手三里、合谷、外关、曲池、肩井、颈夹脊。第三类:肩中俞、肩外俞。第四类:阿是。4.主成分分析得出存在5种可能的分经取穴原则。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选穴中,颈夹脊、风池、曲池、后溪、合谷使用最为频繁。经络使用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使用频率最高。体表部位的选择以上肢部和颈项部为主。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较高,之后为八脉交会穴及络穴。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的穴位组合分别是:后溪-风池、合谷-曲池、合谷-后溪、合谷-外关、合谷-风池。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组,聚类一多具有滋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聚类二多具有祛风解表、振奋阳气、舒筋通络的作用;聚类三以缓解局部肩胛区疼痛为主;聚类四为局部治疗或对症治疗配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归纳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五个分经处方,对应证型分别为:肝肾亏虚型、风寒痹阻型、心神失养型、气血不足型、阳气内郁型。本次研究所得出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处方特点和规律,与中医针灸理论基本一致,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其疗效仍有待在临床中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