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中期诗坛主张复古,诗人作诗讲究格调,白居易诗歌地位降至低谷。而在当时普遍的“排白”氛围之下,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精神解放的吴中派诗人依旧坚持了本地的诗学传统,掀起了一股异于时流的“崇白”浪潮。吴中派诗人之间共同喜爱、推崇白居易,这一现象不仅在明中期其他地区诗人群体身上难以见到,可谓“沙漠中的绿洲”,而且还为晚明诗坛“崇白”之风的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共分四章论述明中期吴中派诗人的“崇白”现象:第一章着重探讨明中期前白居易诗歌的影响与接受概况。由于白居易诗歌特点鲜明、传播甚广,因此其备受关注且文人评价褒贬不一。首先,本文简要梳理了明前文人对白居易诗歌的评价与接收情况,其次,从明初吴中诗坛代表诗人高启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其的影响。高启的“崇白”倾向可视为明代吴中诗人“崇白”的开端。第二章着重探讨明中期吴中派诗人“崇白”的背景与原因。首先,在明中期“诗必盛唐”的背影下,白居易及其诗地位极低,而吴中派诗人能够“崇白”,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其次,吴中注重收藏典籍的传统以及吴中诗人喜好相同、注重交流的风气,促进了白居易诗歌在吴中地区的传播与接受;最后,吴中诗人“崇白”的原因有许多,如他们地域观念强,普遍效仿一些有吴中经历的诗人,再如白居易曾对吴中多有惠政等,当然,最为核心的原因便是白居易的闲适精神符合吴中派诗人追求“自惬”心态的处世观念。第三章着重探讨明中期吴中派代表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情况。吴中派代表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主要是对其闲适诗以及一些具有闲适风格的感伤诗的接受,内容多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关注。但具体到个人,接受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如沈周、唐寅乐于接受白诗“俚俗”的一面,文徵明乐于接受白诗“雅致”的一面,而徐祯卿则乐于接受白诗“感伤”的一面。第四章着重探讨明中期吴中派诗人“崇白”现象的影响。吴中派的“崇白”现象给压抑的明中期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流并成功指引了晚明诗坛发展的方向。在吴中派诗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后七子领袖、吴中人王世贞晚年对白居易偏激的态度大为改观,公安“三袁”更是举起“性灵”大旗,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声浪浩大的“崇白”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