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首相小泉在过去几年中不顾周边国家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已成为导致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2001年小泉首相访华之后,日中两国的首脑互访就陷入了停顿状态。同时,它也限制和阻塞了中日两国高层官方为化解其他矛盾和冲突而进行协调和磋商的渠道。小泉纯一郎首相之所以能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民众的保守主义倾向强化、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与小泉的形象塑造战略相结合的结果。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中日“两强并立”的局面也导致中日之间发生矛盾。
如果中日之间一直维持战略性竞争关系,尽管短期中它会给韩国、东盟国家等区域内国家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区域内合作肯定会受到消极影响,对韩国而言绝对没有好处。韩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对东北亚地区秩序会陷于对立状态具有一种危机感。因而韩国政府提出东北亚均衡者论。这意味着韩国政府表明想在为东北亚领导地位而竞争的中国和日本之间发挥调停者角色的作用。
韩国以其经济实力及较为有利的战略环境推行“均衡者外交”,具有鲜明的“务实、平衡、自主”之特点,并体现出要借助大国力量实现其多种战略目标,改变半岛国家自古以来弱小、被大国操控之形象,标志着韩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预示着韩国对半岛事务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自主权。而且,韩国“均衡者外交”将给,或者说已经给半岛形势、韩美同盟以及东北亚地区整体形势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韩国在中日僵局的情况下提出的东北亚均衡者论,是实现中、小国家对外政策的一种表现。首先,通过维持韩美同盟关系,韩国得到安全领域主权的保障。而且为克服东北亚地区内的消极状态而在国际秩序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但是,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韩国一直保持强硬的态度,表现了同中国一样的立场,卢武铉总统也一直以来多次表示在对日外交上的强硬态度。这一方面意味着韩国对引起地区秩序矛盾的因素试图发挥一定的牵制作用,另一方面试图利用中国的实力来牵制日本而得到对韩国有利的结果。此外,这与韩国内政治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也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