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进展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在PB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分KLRG1阳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PBC患者胆管的免疫损伤目的:探究PBC患者肝内KLRG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研究KLRG1阳性免疫细胞参与胆管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资金项目(81771732,81830016,818735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进展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在PB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分KLRG1阳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PBC患者胆管的免疫损伤目的:探究PBC患者肝内KLRG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研究KLRG1阳性免疫细胞参与胆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库探索PBC患者肝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激光共聚焦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肝内和外周血KLRG1阳性细胞的数量、表型、功能特性以及KLRG1抑制性配体E-钙粘蛋白的表达。结果:肝内KLRG1基因表达量高的PBC患者15年内肝移植风险明显升高。PBC患者肝内汇管区可见大量KLRG1阳性细胞,尤其是CD8+KLRG1+T细胞浸润,并有浸润在损伤的胆管周围的趋势。肝内KLRG1阳性细胞与肝内炎症程度、肝纤维化分级以及PBC相关生化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BC患者外周血KLRG1阳性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和更高的趋化因子表达水平。此外,PBC患者肝内胆管上皮细的E-钙粘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PBC患者外周血的细胞毒性KLRG1+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表达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到门静脉区域,介导对不表达E-钙粘蛋白的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第二部分血清CTHRC1蛋白水平辅助诊断PBC患者肝纤维化目的:探究PBC患者血清CTHRC1蛋白水平及其对肝脏组织病理特点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PBC患者血清CTHRC1蛋白水平。结果:PBC患者血清CTHRC1蛋白水平与肝内炎症程度、肝纤维化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对PBC患者的肝硬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PBC患者血清CTHRC1蛋白水平可辅助评估肝内组织病理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结合脂多糖(LPS)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模型,探讨肝-肠轴在NAFLD大鼠模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NAFLD模型的建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NAFLD模型组(高脂饮食+LPS),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并于4周(w)末腹腔注射LPS。实验持续12w,分别于6、8、10和1
目的:2型糖尿病(T2DM)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发,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密切相关。早期对T2DM以及其危险因素NAFLD做出预警并及时给与干预,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及遗传标记物在预测及诊断糖尿病及其高风险人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表观遗传学和遗传学角度对T2DM高危因素NAFLD和T2DM发生相关的某些分子标记物展开研究,讨论糖尿病发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首次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418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 EF)组(LVEF≥50%)、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心力衰竭(HFmr EF)组(LVEF 40-49%)、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 EF)组(LVEF<40%)三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骨骼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姜黄素作为一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HIV、抗菌、抗氧化等,而且姜黄素对OVX模型造成的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萝卜硫苷即4-甲基亚磺丁基硫苷是一种异硫氰酸盐,其在西兰花种子中含量很高,它有抗炎、抗癌等作用,且它对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它们是否对老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别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泛化能力比较,为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开展诊断性检测和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确
背景与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是目前缺乏关于PVT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患者中的研究。我们旨在研究肝硬化AD患者中非肿瘤性PVT的患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建立的大型前瞻性、多中性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患者队列(Chinese AcuTe-
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在全球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其严重类型。NAFLD/NASH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等的危险因素,也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疾病负担。NAFLD特别是NASH目前发病机制不明。脯氨酰内肽酶(PREP)是由约7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肝脏中活性较高。我们前期体内体外实验均证实肝细胞脂肪变时伴PREP
背景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持续性炎症为典型病理特征。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反应失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临床上可使用的UC治疗药物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药物仍然是当务之急。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是一种内源性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世界最多见和最重要的慢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随着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逐年递增,近年来发现胆汁酸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我们的目的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胆汁
目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涉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肝移植后的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青少年人群(10岁-19岁)相较于低龄儿科患者,主诉更明确,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亦更详细。总结分析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转归,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32例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