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红壤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结构松散,抗蚀性能力差,加之降雨集中,多台风暴雨,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为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然而,在措施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着限制条件多、配置不合理以及措施产生的效益达不到期望等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水土保持投资下,将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地空间配置以期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优化配置涉及多目标优化,选择合理可行的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方法已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以福建省红壤区土壤侵蚀严重的长汀县为研究区,从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适宜度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出发,构建了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优化模型,采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模型的求解;筛选出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方案,并结合2013-2015年水土流失实际治理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方案,并为政府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决策依据。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工作成果如下:(1)收集整理了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简要介绍了指标的选取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2)完成了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尺度的识别和影响因子的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在不同作用范围及不同规模尺度上,对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的影响是不同的。(3)完成了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根据不同的治理目标,分别进行两套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划分不同适宜性等级,并统计各个等级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及分布情况。(4)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以投入成本最小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适宜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进行模型的求解;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法,选出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3-2015年水土流失实际治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明显,优化配置方案可行有效,可为政府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