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da's“Reader's Equivalent Responses"and Its Limitations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fe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后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次把社会效应,即“读者等同反应论”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等同反应论”翻译标准,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为我们建立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译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这一理论以《圣经》翻译为中心,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但是,翻译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奈达的“读者等同反应论”翻译原则是否能作为衡量语际翻译的最高标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从奈达的“读者等同反应论”翻译原则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理论本质的基础上分析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这一理论与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指出奈达的“读者等同反应论”是《圣经》的翻译理论,而不是文化翻译的普通理论,在文化翻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找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相应的可操作性处理办法,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论文由六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为论文的梗概,对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以及文化翻译做一简要介绍和分析,指出论文的写作意义和目的,勾勒出论文各个章节的写作框架。   论文的第二章对奈达及其“读者等同反应论”进行详细的分析。“读者等同反应论”所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奈达把现代语言学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其产生的主要文化渊源是西方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是《圣经》宗教文化对奈达的巨大影响,在其翻译理论及实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文章第三章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交流。在分析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移和传播。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统一文本的不同读者会产生理解冲突,所以论文的第四章指出文化差异的客观事实存在产生读者等同反应的各种潜在的冲突。本章节分别从历史,人文,宗教及政治等不同方面描述了各种冲突形式,论述了奈达“读者等同反应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局限。   论文第五章论述了“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法,以及在翻译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第六章是论文的总结部分。
其他文献
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女性作家。在她的四部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运用解围之神使故事能够发展和/或结局。本文首先对解围之神进行了简要介绍。解围之神是一种古已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犹太小说家之一,1978年因其“以植根于波兰犹太传统文化的叙事艺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境状”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
艾丽斯·沃克是近年来美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实现妇女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紫色》中,她有意识地将双性同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儿童英语教学已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门新的、具有独立科学内涵的学科。儿童英语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及其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