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初温及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y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供求矛盾与环境破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热能因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开始被广泛利用,而利用地热能的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因优点极为突出,成为目前应用比较多的热泵系统,特别是在寒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地埋管换热器,其对整个系统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减轻供回水管之间的“热短路”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从换热器的结构入手,提出了很多新型换热器。目前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学者们对于新型埋管换热器的研究都基于数值模拟。为了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学者们能依据模拟所得结论去优化埋管换热器,而对实际工程作出贡献,因此在模拟软件中的条件设置需要更接近于当地的真实情况。黄土高原地区,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土壤并不是单一均质的,因此物性是不同的。不同土层中因含水量不同可能存在流动的地下水。且通过对当地岩土体的热响应测试和试验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壤初始温度也并不是相同的。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实际的土壤环境,研究地下水渗流对新型埋管换热器——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换热情况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上述这些实际因素,采用建模软件Design Molder对数量为2~5根供水管的换热器及周围岩土体创建了三维热渗耦合传热数值模型,并利用Meshing对其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和本文的数值模型模拟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准确性。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比分析了在岩土体分层条件下,土壤初始温度为定值和沿埋深方向变化的初始温度对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以温度云图和热影响半径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温度条件下的埋管出口水温差异导致换热量差值不可忽略。因此在进行模拟时,忽略初始温度的变化会造成换热量计算值偏差。通过对不同的地下水流动方向下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的出口温度和单位轴向换热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渗流方向不同,同一供水管数量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中同一支管受到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不同供水管数量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均存在一个最佳渗流方向,使其与土壤之间的总换热量最大,换热效率最高。通过对多供一回换热器在恒温间歇运行模式,定负荷连续运行模式,高低负荷变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情况进行模拟,得出:定负荷运行模式与连续运行模式运行结果一样,无极小值情况出现。其他两种运行模式,埋管内水温变化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个极小值,该极小值区域往下会出现热回流现象。本文涉及的埋管换热器所需用的圆柱形汇水器在实际工程中未出现较好的成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且将其用于实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此推广此种新型埋管换热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基础部分的强度对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桩基的一种,其不仅承载力高、工期短,而且具有较高的单位承载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HC管桩在作为桩基础时,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早先的设计者着重于桩基的竖向承载力,很少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仅在基础中配置斜桩来辅助竖直桩,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层建筑
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对能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应用相对广泛。但由于天气、昼夜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制约,太阳辐射具有非连续、不稳定的特点,影响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率。蓄热水箱作为太阳能光热利用中的储热设备,可调节负荷波动及存储热水,有效改善气象参数对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影响。普通蓄热水箱以水作为储热介质,热量以显
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性和水敏性,当其处于天然含水率以及未经冻融循环作用影响时,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强度,而随着含水率增加或者经历冻融循环作用后,其强度将大幅降低。季节性冻土区的上部土在大气温度周期性波动和水分变化的影响下,进行周期性的冻结和融化,在这个过程中,土体内部的物理力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而目前对于冻融作用对黄土性质的试验研究,只关注极端冻融温度和含水率影
新征程上,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需要全面提升。在此背景下,装配式住宅是未来乡村低、多层自建房的必然发展趋势。盒式连接具有安装效率高、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符合我国国情,在低、多层装配式住宅中应用前景广阔。就盒式连接装配式住宅而言,连接节点可靠的抗拔及抗剪性能是保证其受力性能与工程应用的关键。本文在盒式连接全装配式墙-板系列产品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盒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和产业化基地的不断涌现,实现了建筑业的工业化变革。然而,由于拆分的预制构件种类繁多,其通用性限制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的发展,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成了实现装配式设计、生产、施工相互协调统一的关键。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更复杂,需要更加详细具体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通过创建BIM模型进行虚拟建造,能够提前预演施工方案,有效
随着建筑能耗占终端能耗比例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来降低建筑通风能耗已成为国内外建筑节能研究的热点。建筑太阳能烟囱通过吸热材料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其通道内空气,在热浮力的作用下驱动空气流动,是一种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目前对于建筑太阳能烟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参数和环境参数对其通风性能的影响,而针对太阳能烟囱效应与室内热源热羽流相互耦合作用的研究鲜有报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综合考虑了岩土体的热物性差异和地下水渗流,通过Fluent建立了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利用建立的传热模型,对在地下水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岩土体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判断地埋管换热器最佳埋深的方法,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提供了依据。对地埋管换热器及其周围的分层岩土进行为期10年的模拟,通过分析岩土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为地
工程岩体是结构面和岩块的空间排列组合体。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不只取决于岩石性质,更主要受结构面的影响。而所有类型的结构面中,节理在工程岩体中存在的概率相对来说要高得多。目前地下工程一般建在完整岩体或断续节理岩体中,断续节理的存在使围岩的稳定性、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更加复杂,围岩的破坏往往是由于裂纹在节理间扩展贯通导致的。因此研究断续节理围岩的变形破坏对于地下工程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基于
换热器是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和暖通空调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设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降低泵功消耗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高效换热设备的设计和开发尤为重要,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具有结构相对简单、抗压性能强和加工制造易等优点,是高能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换热设备。然而,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由于折流板在壳侧与换热管束呈垂直布置,存在壳侧压降大
粉细砂地层是地下施工中最常见的软弱地层之一,其颗粒松散,力学性能较差,在含水或动力扰动下具有自流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很容易发生涌砂、地面沉降等灾害,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治理粉细砂地层最有效且经济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浆。注浆法具有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不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由于粉细砂颗粒较小、结构较为密实,水泥等大颗粒浆液在粉细砂层中的扩散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