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为绘画而远走塔西提的人生经历引起了作家的兴趣。1919年,在高更去世后的第十六年,英国作家毛姆出版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2003年,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新作《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中,把高更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写了他和外祖母两人的故事。尽管两部小说都选取了高更的生平经历为素材,两个主人公都以高更为原型,但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自然存在一些差异。本文立足于此,以文本细读为主,通过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不同之处,探讨形象差异的原因,来观照两位作家的思想和个性。毛姆在小说中,对高更的人生经历进行简化和改写,突出的是人物对原有生活和社会的勇敢抛弃,将他的绘画动机简单地归结为欲望的驱使;略萨的小说则将高更的经历写得非常详细、真实。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略萨主要描写高更在塔西提的生活,但他把高更之前的经历穿插其间,使小说用一半的章节就涵盖了画家的一生。而且略萨对高更的绘画和艺术观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着重表现高更对原始生活的复归。因此,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非常单纯,他可以变得无情自私到底,敢于抛弃一切,是一个追求艺术的狂人;而略萨笔下的高更个性复杂,他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主动为绘画选择生活方式,是一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内容除了分析两个形象的特征外,还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有四个方面:文化边缘和原始文化核心、殖民心态和反殖民倾向、情欲的抑制和赞扬、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立体化。又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以及创作个性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形象不同的原因。毛姆作为一个英国人,他带有维多利亚时代残余的帝国意识,但同时内心的孤独感使他疏离于西方社会,精神上漂泊无依:略萨受拉丁美洲历史文化浸染,他对不同人种和文化兼容并蓄,反抗拉美独裁专制的社会现实,追求民主和自由。毛姆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导致他反对女性,并视情欲为人生的枷锁之一;而略萨则从女性那里获得了爱和幸福,他关怀拉美女性的生存境遇,将情欲视为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毛姆注重文学娱乐性和小说故事性,他简化高更经历以增强小说人物的传奇性:而略萨的创作素材一贯是真实的经历和故事,所以他笔下的高更比较贴近原型。本文通过对两个人物形象差异及原因的分析,了解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思想、个性对人物塑造的影响。不过形象虽然有差异,但两位作家没有脱离原型的人生轨迹,他们通过笔下的形象传达了一致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