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这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目的:为促进区域的人与自然统筹、区域统筹提供科学依据,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空间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核心,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但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出现的区域空间问题也日益突显:地域无序开发、行政壁垒、市场割据、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以及开发过密出现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在成渝经济区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的发展速度、目标、模式和政策,有利于切实缓解各地区的盲目攀比和发展冲动,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使两地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有利于规范城市发展规模,形成合理空间开发结构;有利于创新区域管理模式,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适应自然,实现人口、经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与原则,认真分析了经济区内自然、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现状,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3个子系统共14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成渝经济区内共108个市区、区、县级市、县级行政区单位为基本划分单元,借助一些统计分析软件,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将经济区进行了较为客观主体功能区划分,这是在新形势下作出一种勇敢的有意义的探索。全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作一个简单介绍,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研究,这部分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以及其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即本文第三章,这部分通过分析和描述成渝经济区内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经济分布状况来明晰成渝经济区内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并为评价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是否客观提供依据。第四部分包括第四、五章,这两章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方法等将成渝经济区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五部分即本文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五章划分出的各类主体功能区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以便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分类指导和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即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总结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核心结论,研究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讨论,然后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