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经济的竞争不断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与现实条件更为接近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越来越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重视和日益普遍的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某国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可以积极运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R&D补贴、进口征税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对存在大量“租”或外部经济的产业进行扶持,促进战略性产业的成长,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国家利益,提高本国福利。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保护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许多国家通过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大量补贴,该补贴使空客进行研发和生产新飞机成为可能,相较不能获得相应政府补贴的美国,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而起步虽晚但实现了赶超美国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也是得益R&D补贴、进口关税和配额,以及许可证等各种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们能否仿效这一理论的内涵,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扶持和发展相关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是学术界和决策层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及把握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和理论体系,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可行性,且在得出该政策可行的基础上,统计相关变量数据,利用SPSS分析软件,分析出了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并在最后提出了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