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大瓦山泥炭沼泽地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泥炭沉积作为良好的古气候研究材料详细地记录了古环境、古气候变化信息,大瓦山泥炭是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时间涵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泥炭沉积序列,是研究该区域古植被、古环境演化及古气候的驱动机制等问题较好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利用11个AMS14C测年样品建立了~25 ka BP以来精度较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瓦山泥炭沼泽地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泥炭沉积作为良好的古气候研究材料详细地记录了古环境、古气候变化信息,大瓦山泥炭是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时间涵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泥炭沉积序列,是研究该区域古植被、古环境演化及古气候的驱动机制等问题较好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利用11个AMS14C测年样品建立了~25 ka BP以来精度较高的年代框架,并通过对泥炭沉积物孢粉、粒度等指标分析,获得了该地区过去~25 ka BP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过程,揭示了大瓦山地区古植被变化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海陆古气候记录,探讨了该地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进一步认识了该地区气候变化与太阳辐射、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海表水温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大瓦山干池钻孔沉积物中孢粉组合、沉积物粒度和TOC、C/N比值等其它记录的结果,发现钻孔中不同指标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一致。大瓦山干池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环境存在3个主要阶段:LGM时期沉积环境应为浅湖相沉积,而在末次冰消期时沉积环境由浅湖相沉积向沼泽泥炭沉积转变,到了全新世阶段时大瓦山干池沉积环境已经完全演变为泥炭沼泽。基于大瓦山干池泥炭的孢粉记录,揭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以乔灌木组成的森林为主,草本植物含量较低。根据不同时期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变化,该地区植被演变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25000~18200 cal a BP,在末次盛冰期阶段,植被主要为桦木属、针叶类及硬叶高山栎为代表的偏冷型的温带针—落叶阔叶混交林或者为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硬叶混交林。但该阶段孢粉浓度低,指示植被量相对最少;18200~11000 cal a BP,对应于末次冰消期阶段,陆生乔灌木仍旧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植被主要为桦木属、针叶类等组成的温带针—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0~1000 cal a BP,进入全新世后,常绿栎类、柯/栲属及青冈属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得到了一定发展,该阶段植被类型以亚热带落绿林为主,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1000~0 cal a BP,乔灌木百分比明显下降,具有次生性质的树种如桤木等百分比相对升高,同时陆生草本植物百分比也明显升高,反映该阶段植被类变化受相对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综合对比西南地区及其它古气候记录,我们认为大瓦山~25 ka BP以来气候记录与西南地区的其它湖泊的古气候记录较吻合。末次盛冰期以来大瓦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到太阳辐射量变化和低纬地区季风强度及区域海洋表面温度SST的控制。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季风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温度记录,发现末次盛冰期以来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在末次盛冰期后的首次升温时间是相同的,温度变化共同受控于太阳辐射量变化。
其他文献
巢湖流域是研究长江中下游沉积演变与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典型区域之一,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全新世时段的沉积与气候研究,长时间尺度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巢湖CZK钻孔和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AMS14C测年,确定上部年代框架,根据沉积速率和其他沉积记录对比推测其底部年代,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TOC与磁化率等代用指标的测定,并且结合周围钻孔的岩芯数据,分析巢湖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讨论巢湖演变规律,重建MI
底边界层(BBL)是流体与底床相互作用的前线,经过底边界层的沉积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程-产物关系是什么?发生各种现象的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高悬沙浓度情况下,一方面垂向的密度分层效应会极大的改变底边界层流速结构,一方面可能在近底部形成悬沙浓度大于10 g L-1的高浓度层,引发重力流输运。沉积物重力流输运是一种特别的底边界层过程,具有发生偶然、持续时间短、难以捕捉
越南中部的Kontum地块是印支地块中前寒武纪变质岩最重要的出露地区之一。该地块岩石组成复杂,但研究程度低,其形成时代和在元古代超大陆中与其他大陆的亲缘关系等地质问题仍是个谜。本次研究对该地块各种变质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了Kontum地块的物质组成、各岩石的形成时代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追踪了Kontum地块在古元古代的Columbia超大陆到中元古代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灾害在国内外广泛存在。其中基岩潜山型地裂缝是我国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育的典型类型。该地质灾害,破坏了大量房屋及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地裂缝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一种新型的数值模型实现了单条地裂缝产生及发育的模拟,并结合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控制地裂缝开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但多元回归方程不适用于非线性模型,针对基岩潜山型地裂缝的回归分析仅包含两个参数,
目的 探讨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丹鹿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证候、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主症: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质地、乳房肿块长径分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症:治疗后,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全新世气候整体变暖,古人类活动增强,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在多方面影响了火演化。然而,如何辨析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火的影响是研究难点。宁绍平原具有的独特地理与历史条件,为开展植被变化对火活动-植被气候-人类活动耦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本论文结合现代过程和环境历史重建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的现代植被进行燃烧实验,对所得的炭屑进行提取观察、同时测定黑碳同位素组成,获取适应于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端元值。在
目的 观察逍遥丸联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乳腺增生症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给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观察组62例加用逍遥丸,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乳腺疼痛、乳腺肿块大
中国铁路从无到有,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如今铁路出行已然成为了中国民众出行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证铁路出行的安全也成为重中之重。轨道扣件是紧紧固定铁轨的重要部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逐渐应用到了轨道扣件的检测当中,使得轨道检测逐渐走向自动化。轨道实现自动化检测有着诸多优点,比如人力成本低,检测效率高,数据存储智能化等。本文以轨道扣件缺陷检测为背景,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