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继有人,事关“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推进。教学实效性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成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及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关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中具有永恒意义的主题之一。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外部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加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负面阻力,促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成为常论常新、常论常需的重要课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如何能够确保在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变多样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正能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于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与桎梏?以上问题都严重束缚着教学目的的最优实现,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及更多需求。本文以学生视角出发,对在兰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制约因素,并试图在吸取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实践方法为准则,将2015年颁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作为根本依据,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使命,寻求合理有效的对策。本文重新梳理概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功能;从社会需求角度及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求角度认真分析了当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05方案”实施后在兰几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及实证研究形式对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教师队伍、大学生、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几方面寻求其表象之下隐藏的源因,探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合理路径,旨在顺应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果,要重视局部的积极作用,优化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梳理进行的诸多因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整体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