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简《管仲》篇是2016年4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理并出版的清华简整理报告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陆辑)中的一篇出土文献,阐述了管子的治国之道。全篇凡1200余字,现存三十支简,简长44.5厘米,宽0.6厘米,每支简的简背无次序编号。竹简为三道编,大体保存完好。但第二十八支下半段和第二十九支简上半段缺失。这两支简之间是否还应有缺失的竹简,尚不能断定。全篇原无篇题,由於简文内容是以齐桓公问、管仲答的形式连缀成篇,因而整理者以“管仲”命名该篇。目前针对该篇文献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字隶定与释读方面,其他研究成果仅零星出现。本文以出土文献新材料——清华简《管仲》篇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先秦传世文献作为对读比较对象,利用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的多种研究方法,从前人未曾发掘的思想和文学角度入手,对其中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进行挖掘和探究,力求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 第一章针对文本本身进行整理与分析。首先对清华简《管仲》篇进行集释,整合词句注释,疏通文意;而後使用“二重证据法”、“列表法”和“统计法”将清华简《管仲》篇与以《管子》为代表的相关传世文献进行文本比较,并探究出二者在内容与思想上的相同点:从被引语句数量上分析,清华简《管仲》篇有近三分之一数量的语句与先秦出土文献中的内容相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可能为该篇独创,这些内容的研究价值无疑更为巨大,不仅为传世文献《管子》、管仲其人研究带来了新材料,引入了可进行对比研究的新对象,而且其中思想、内容的发掘和认识将是未来该篇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从所引书目上分析,传世文献《管子》成为与清华简《管仲》篇相似度最高的文献,其中涉及到的篇目达到10篇之多,而且内容几乎均为阐述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君臣观”,这进一步确证了管子的思想理念,以及为“《管仲》篇应当为传世文献《管子》的佚篇”①这一论断提供了更为详实而确凿的证据;另外,《管仲》篇还与儒家经典文献《尚书》中的《洪范》一篇具有多句相似,这为《管仲》篇的成书年代判定和二者的比较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从思想学派上分析,《管仲》篇与《管子》在思想渊源上一脉相承,因而也符合“杂家”的特征,兼容并包,吸纳了诸多学派的思想,这在比较结果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稷下学派的思想便可见一斑。 第二章与第三章深入文本内部,对该篇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 在思想价值方面,尝试探究清华简《管仲》篇在用人理念、君臣之道等方面的思想成就:在用人理念上,《管仲》一篇提出了“君为臣之本”、“人(才)为(起)事之本”的人才任用方针。在君臣之道上,《管仲》篇认为君臣之间应建立上下一心、各司其职的君臣关系,并对二者提出了“君明臣忠”的素养要求,同时在“君臣劳苦”问题的探讨上创新地提出了“君劳臣逸”的新观点,认为君主之劳在於“劳心”,这与诸多先秦传世文献中主张的“君逸臣劳”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有益补充了现有管子的“君臣观念”。 在文学价值方面,探究清华简《管仲》篇在结构艺术、论说艺术和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文学成就。在结构艺术方面,《管仲》篇在宏观上将全文一分为三,分别阐述了“用人之道”、“施政之道”和“为君之道”;在微观上以首章为线索,以思维逻辑为顺序展开全文,由点及面,各段落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问答体散文。在论说艺术方面,《管仲》篇以君臣对话展开论述,虽使用了较为特殊的问答文体,但在论述上依然保持了议论文的较高论证水准,全篇利用齐桓公的问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并在管仲的答语中围绕该论点运用类比论证、对比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述方法展开论证,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同时,该篇简文在内容和文体上与传世文献《管子》中的《四称》一篇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在论证方法和叙述结构上,与《管子·四称》单一地使用理论论证和“分—总”结构相比,《管仲》篇在理论论证之外创新性地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并由此引入了“总—分—总”、“总—分”等多种叙述结构。因而,相较於《管子·四称》,《管仲》一篇的文学特色和价值更为突出。在语言艺术方面,《管仲》篇的文学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修辞、句式等方面。《管仲》篇言语精炼富有内涵,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象征、互文等文学艺术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展示出其语言的形象美和均衡美;采用了排比、反诘等形式多变的句式结构,彰显了其语言的节奏美和力度美;兼用重语,散韵结合,增舔了语言的形式美,使论辩为主的政论散文变得辞采多姿,内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