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主要病害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油茶具有极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油茶茶籽及其副产品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综合利用价值极高,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油茶病害的频繁发生,尤其是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等发病率高,危害普遍严重,阻碍油茶林健康发展及发挥其各种效益。本论文从13种植物粗提取物筛选高效防治油茶主要病害的抑菌植物,测试其抑菌作用,并利用其提取物研制防治油茶主要病害的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结果如下:(1)抑菌植物的筛选及其提取方法优化通过滤纸片法的筛选,博落回和茶枯的粗提取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抑制活性,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的抑制直径达1Omm以上。博落回粗提取物中含有对两种油茶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生物碱,茶枯提取物中含有对两种油茶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茶皂素。以生物总碱的提取比率为指标,优化后博落回提取的最优工艺为用85%的乙醇按1g/8mL在室温下浸渍提取84h,以茶皂素的提取比率为指标,经优化后茶枯提取的最优工艺为用55%的乙醇按1g/14mL在室温下浸渍提取80h。(2)植物提取物单剂及其复配剂抑菌作用研究博落回粗提取物对果生刺盘孢、胶孢炭疽菌和软腐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6.67mg/mL、73.59mg/mL与41.66mg/mL。茶枯粗提取物对果生刺盘孢、胶孢炭疽菌和软腐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9.68mg/mL、18.69mg/mL与27.41mg/mL。80mg/mL时,博落回粗提取物对果生刺盘孢和软腐病菌的离体叶片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5.28%和69.63%与64.69%和59.84,茶枯粗提取物对果生刺盘孢、胶孢炭疽菌和软腐病菌的离体叶片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2.87%和 76.50%、81.45%和 74.73%与 82.47%和 79.79%。复配剂 F2 对果生刺盘孢和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为相加作用。在药剂浓度为80mg/mL时,对炭疽病菌的林间预防效果和林间治疗效果分别为73.02%和69.49%,与多菌灵的抑制效果相当。(3)油茶主要病害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经过筛选确定二甲基亚砜为最佳溶剂,吐温20为研制博落回乳油的最佳乳化剂,NP-40为研制茶枯乳油的最佳乳化剂。博落回乳油的最佳配方为B11,即博落回粗提取物占总体质量的25%,二甲基亚砜占67%,吐温20占8%。茶枯乳油的最佳配方为C21,即茶枯粗提取物占总体质量的15%,二甲基亚砜占77%,NP-40占8%。博落回乳油B11、茶枯乳油C21对果生刺盘孢、胶孢炭疽菌和软腐病菌均有较好的离体抑制活性和活体抑制活性,均可达60%以上。复配剂F则对两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达65%以上。
其他文献
如今网络应用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网络地址的使用越来越匮乏,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IPv6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址空间问题,但是目前很多网络设备和
利用铜模吸铸法制备(Zr0.83Cu0.17)88-xAl12Nix非晶合金,考察了镍含量对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镍含量比较低时,合金并不是完全的非晶合金,有部分晶体析出;而
设计了一种制备微细金属粉末的阴极旋转式电解机。该电解机的阴极板可以旋转并且转速可调。通过控制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以制备粒度20~50nm、形态近球形的铜纳米粉末。
根据生物氧化的工艺特点和目前工业应用的生物氧化反应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验室试验数据,提出了外置充气系统的创新结构,研制了一台30m^3新型生物氧化反应器。工业试验结果表
通过对铜转炉渣的多元素、物相分析,提出湿法处理工艺。考察物料粒度、初始酸浓度、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搅拌速度、通气速度等因素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
针对目前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局限,以EP1K50系列的FPGA为核心控制模块,AD7656为模数转化芯片实现了精度为16位、最大采集速率为250kS/s的同步模拟信号采集系统,采用Flash存储采
介绍了一种以研华公司的PAC产品ADAM-5550KW和ADAM-5017S为硬件基础开发的发电机同期过程观察系统,阐述了硬件架构、实现方式、应用效果,并且就软件实现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
采用自蔓延离心法制备WCx/Fe金属陶瓷内衬钢管,研究离心加速度对金属陶瓷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心加速度为50g时,涂层中存在氧化铝陶瓷相,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涂层组织
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s)作为全球两大溴系阻燃剂,具有环境持久、长距离传输、生物富集和毒理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特性。两种污染物可在各类环境介质中存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