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比较研究——以《印象·刘三姐》、《走进花山》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天然宝库,这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经济下,通过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成为西部边疆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条可行之路。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广西是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已在桂林和南宁等地得到成功尝试。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宁明的《走进花山》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二者已显示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典案例。本文认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属于当前的热点,同时在查阅有关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方面的文章后,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针对壮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本文运用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就壮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桂林《印象·刘三姐》和宁明《走进花山》项目为例,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找出文化旅游产业运作的成功经验,为广西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背景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补充完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对《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能否照搬到《走进花山》项目中这一问题,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首先解读相关概念,其次分析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等相关理论,最后论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第三部分是对广西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具体介绍桂林《印象·刘三姐》和宁明《走进花山》项目的发展现状。 第四部分属于应用研究,运用第一、二部分的理论对桂林《印象·刘三姐》和宁明《走进花山》项目这两个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主要是从企业战略、品牌塑造、资本运营、管理模式以及其借鉴意义等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的理论进行了检验。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讨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促进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流动资金、开发项目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利润的根基,面对国家紧缩银根、严控土地、连续加息等一系列针对这两者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资金成为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