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论——学校文化视阈内名校的生成与发展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整体转型期,缘于对教育的期望之深以及与之相伴的责备甚切,名校也就成为一个颇多争议的话题。 对名校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乃至激烈的争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但在教育改革日渐向深层推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已是人们强烈诉求的现今,如何立足现实国情去面对未来社会对当今教育的挑战,怎样尽可能地对名校形成科学而理性的认识以不断扩大并努力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则是我们在思考现实教育问题时应有的基点。 造成对名校误解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在名校内涵的确认以及研究视角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可能性缺失,却是首要的前提性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对名校问题给予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但是很少有人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对名校进行剖析与重构。因此,循着学校文化这一视阈,探悉名校的主要内涵及其基本属性,进而分析“如何发展为名校”、“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等便成为本文的中心议题。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论之名校,重在学校办学历史的悠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非政府行为下、通过学校自身长期发展而成的名校。名校之“名”虽主要见之于名校的办学理念、名师、名生和特色等方面,但其生成之“根”却在于名校历史的凝重与底蕴的累积、思维的独特和个性的鲜明、保守和开放的生命张力以及善用古典的心态涵养学校精神。这可以以古今中外名校的历史与现实相佐证。 “学校如何发展为名校”,是集理论架构与实践探询为一体的尝试。因是学校教育实践者更为关注的焦点,故成为全文的主体。论述主要是从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实践主体建设、中介客体建设、交往场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尚是一个不太熟悉的话题,但它在学校战略发展中却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实践主体,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乃是学校教育品质得以提升的关键;中介客体尤其是此中的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文化的交往场建设,则凸显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要义。 “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只能是一种较为初步的探索,或许因此论题的复杂与宏大,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从“生命周期”、“第二曲线”等理论所给予人的教育启示入手,强调了名校自我更新以达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提升学校文化力、改善学校文化道德领导这两大核心举措,实现名校生命张力的持久。 展望21世纪名校的文化使命,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贴近学校教育现实进而发挥其引领作用。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及其新教育实验,则能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非公有制企业创先争优活动中,北京西城德胜街道工委以“红色沙龙”为载体,搭建党组织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服
正义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话题。本研究在厘定了正义、公正、公平、平等及发展伦理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正义问题涉及个人正义、社会正义等不同的对象,以及政治正义、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推动世界各国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但我国西部电网无法有效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为此提出以直流输电网为骨架的新一代西部电网构想.通过梳理世界发达国家在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的独特思想价值主要体现于对心理学的思考,对后世有着影响深远。他曾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影响,对实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关键时期,文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化的转型与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断突出。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方面,中国历来存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而人伦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内容。历史上,儒家将复杂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并要求“父慈子孝、君惠臣
A·麦金太尔是当代新德性伦理学的倡导者之一。他对正义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他的德性正义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正义问题及理论困惑,促使A·麦金太尔的德性正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到: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然亦未始非以敦煌所出经典涵括至广,散佚至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