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1944-)是西方当代著名的跨学科学者,她在生物学、灵长类动物学、科学哲学、科幻文学等学科都有杰出的贡献,其作品不断地被各个学科的学者广泛引用。在上世纪80年代,哈拉维在以往的对灵长类的研究中又开辟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赛博格理论。这时期写作并发表的论文使她成为欧美学界家喻户晓的学者,最为著名和高引用率的作品有《玩具熊父权制:伊甸园中的剥制技术》(1984),《赛博格宣言:80年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1985),《情境知识: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与局部视角优势》(1988),《“自我”在免疫系统中的建构:后现代身体的生命政治学》(1989)等。在这些文章中,哈拉维第一次鲜明而有力地打破了西方二元论的等级森严的界限、质疑了所谓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有机体与无机体、人与机器的这些范畴的彼此对立性,并用鲜活翔实的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下的现实存在物来为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赛博格思想辩护。尤其是她的《赛博格宣言》,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广泛讨论,影响至今。论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对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文化价值,赛博格思想隐喻的本体论内涵,赛博格本体论视野下的文艺理论进行开拓研究,为国内文艺理论的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论文的引言首先详细介绍了哈拉维的生活经历与学术成果,揭示了哈拉维的生活对其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接着梳理了赛博格思想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然后论述了赛博格思想在国内外参差不齐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一章论述了赛博格理论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其理论资源,突出了赛博格思想对其它理论的批判与吸收特点和其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然后详述了赛博格理论以跨越边界,多元融合,虚拟再生为特征的主要内涵;第二章具体阐述了赛博格在科学实践和大众生活中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与赛博空间进行了比较,说明赛博格空间对当代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实体世界都具备的隐喻性;第三章从文学叙事切入,依次分析了科幻文本中充满的赛博格形象、赛博空间人类的赛博格身份特征,并以此来推出赛博格蕴含的本体论。第四章以赛博格本体论的视角考察了构建赛博格文艺理论的可能性,并放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与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再返回当下,用赛博格理论对文学的外部与文学的内部进行论述,突出了赛博格文艺理论的跨界性、隐喻性和实践性。最后尝试建构赛博格本体论的基本范畴,即核心是跨界,此在,模糊,异质,虚拟,多元是其基本形态,再生是其最终目的;第五章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对赛博格思想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赛博格本体论的最大魅力在于破旧启新的再生性——结束统治西方,也波及东方思维里的二元论,本质主义,提倡多样性的融合,最大化地生产可能性建构,这一建构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出现新的本体意义上的理论。赛博格本体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本体,孕育着无限想象的可能。最后指出赛博格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概念的模糊性给研究增加了难度,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落差;结论部分从社会实践,学术研究,本体论三方面总结了赛博格思想。一、赛博格思想是跨界研究的理论,也是现实实践的产物,更是人类处于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本体表征。跨界融合、模糊异质、讽多元的再生观念促进人类对自身当下存在的反思与想象;二、赛博格思想是哈拉维思想的核心部分,赛博格思想的核心是跨界融合,模糊性与反讽性是其作为引领人类走出历史认识论困境,进入数字时代的理论价值;三、赛博格本体论建构是一个不断流动拼合的动态结构,赛博格本体论的核心、基本形态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相应的重构,但其最后的再生归宿是不会改变的。虽然再生的概念似乎比赛博格本身更加模糊与遥远,但历史最终是需要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演绎的,再生是必然,如何再生却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冥想与践行的。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赛博格本体论基础上的文艺理论的构建。论文借助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的视角进行综合论证,以期在一个学科的发展前景中去说明跨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大意义。无论文艺理论内部,还是文艺理论外部,赛博格本体论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再度全面强调多元交流与融合的所趋之势,给文艺理论未来的多元再生发展带来强力的理论推动力与实践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