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皖人文学翻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学史书写的薄弱环节。它的形成与民国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又受到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特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以桐城派文学观念及“五四”文学思想在民国皖人文学翻译中的撞击、融合、嬗变为主轴,梳理出民国皖人文学翻译之历史、特色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所做的贡献。本文正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概括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思路、研究意义。第一章从宏观视角描述清末民初皖人文学翻译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微观视角对代表作家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文学翻译的动因、发展历史与特色,指出并强调桐城派文学观念对皖人文学翻译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梳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皖人的文学翻译主张,揭示“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安徽翻译群体的贡献,并研究桐城派文学观念与“五四”文学主旨的交融、碰撞;第三章描述1930年代皖人文学翻译的多样化状态,并分析“左翼”代表成员的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和“五四”精神的疏离,阐释“自由主义”翻译家朱光潜、周煦良的翻译中来自“五四”精神的关注人生、关注艺术的文学思想,与深深刻印的桐城派文学气韵;第四章是介绍走向新中国的文学翻译才俊杨宪益,刘辽逸,并介绍“桐城气韵”、“‘五四’风骨”的久远影响。之后是结语部分,通过对全文的论述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阐明本文的理论意义及创新点,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