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母题,却也是社会文化的禁忌。传统媒体对死亡议题的呈现受到了诸如道德伦理和职业规范的限制,从传播的信息量到具体的细节描写上都有设限,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死亡议题的呈现环境较为自由,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信息,让受众了解具体的事件真相。但是,新媒体是如何呈现死亡议题的?到底是在建构着死亡的恐惧还是解构死亡的恐惧?受众对于死亡议题又是如何解读的?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新媒体从业者对死亡议题的呈现方式。本研究结合《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与百度沸点榜单,综合选取八个典型死亡事件,时间段为2013年至2017年,又添加2018年上半年在新媒体中传播较广的两个事件——“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与“江歌案”作为研究样本事件。同时,将以上事件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中具有较高阅读量的相关文本进行整合,建立文本库。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总结提炼出新媒体环境下死亡议题呈现的框架特征和受众解读的框架特征,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新媒体对死亡议题呈现的因素,以便能够为新媒体平衡客观展现与细节描述之间的矛盾、理性报道死亡性议题提供借鉴。宏观上,死亡性议题的选择偏向于非正常死亡事件和带有“标签者”,这种死亡性议题具有“新奇性”,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微观上,具体分为三个主体框架,即规避死亡议题、放大死亡细节和质问死亡原因,规避死亡议题是在消解着受众的死亡恐惧,而放大死亡细节与其相反,将受众对死亡的焦虑隐于文本之中,建构着死亡的恐惧,质问死亡原因往往会质问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推动社会监管系统不断完善。受众的解读框架分为妥协式解读、同向式解读、对抗式解读三种不同解读模式,受众接受死亡性议题时是否会按照媒介既定的框架来解读,还是完全背弃原有的框架建构属于自己的框架,都受到了流动的恐惧影响。本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对文本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概述。第二章通过具体的内容分析构建出新媒体环境下死亡议题的框架,主体上更加关注非正常死亡事件和具有“标签”的死者,而主题框架主要分为规避死亡议题、放大死亡细节和质问死亡原因,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选取访谈对象了解其对死亡议题的解读方式。第三章从具体的样本出发探讨文本、图片、符号、原型的内容呈现特征。第四章则是综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研究,分析出个人角度及社会角度影响死亡性议题传播的因素,并作出了一些反思,新媒体环境下对死亡性议题的呈现往往具有矛盾性,而媒体从业者需要平衡其中的利弊,真实、客观地传播新闻,避免使受众陷入对死亡的恐慌与焦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