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以及很多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正在影响着公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公众的生活更加便捷化,同时,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谣言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使得网络谣言相对于传统谣言具有更广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更大。但是,网络谣言不同于正常的网络舆情信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有害的,不仅会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有可能会危及到国家稳定。据统计,网络谣言中有近一半是关于食品类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每个人自身利益,食品安全也因此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由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媒体、生产企业等相关利益方都逐渐重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能促进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科学理解,从源头遏制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和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我国起步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而国内针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模型构建、仿真模拟、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真实信息条件下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以及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的研究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的因素,然后,实证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并结合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得到的结论,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角度提出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首先,以传统的传染病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加入真实信息传播者的SIRT谣言传播模型,模型将系统中的个体分为四类人,未知者(ignorant)、传播者(spreader)、免疫者(removal)和真实信息传播者(true),各种状态的人口密度会以一定的概率相互转化,概率的大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考虑网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风险认知水平、媒体发布信息透明度、媒体公信力、记忆效应等几个因素,并基于BA网络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从网民、信息、和外部作用力三个方面来分析对网络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其次,实证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无锡市公众的问卷调查,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为理论依据,构建了风险交流工作效果影响因素模型,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的透明度、风险评估过程的规范和相关利益方参与是影响风险交流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评估过程的规范和相关利益方参与不仅会直接影响风险交流工作效果而且会通过影响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的透明度间接影响风险交流工作效果。最后,基于对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从风险交流的角度提出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策略,认为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媒体和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以及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