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是美国二十世纪后期享有盛誉且影响深远的亚裔剧作家。其作品因生动刻画了华裔及亚裔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经历而受到广泛关注。黄哲伦于1988年上演的《蝴蝶君》奠定了其在当代美国戏剧界的先驱者地位,并为其赢得了众多极具分量的奖项,包括普利策戏剧奖。这部作品的原型来源于一篇新闻报道:一位法国外交官与一位中国京剧男角生活了20年之久,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女人。作为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蝴蝶君》不仅为美国的少数民族戏剧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种族、性别、阶级以及性政治,提供了充满智慧而又复杂的思考。
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观点以及布莱希特的戏剧研究成果,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探讨《蝴蝶君》作为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范例。通过对文本的层层剖析,剧中的两大二元对立:男性和女性、东方和西方被最终消解。同时,该剧的戏剧形式使观众完全间离,从而达到黄哲伦的颠覆期待。《蝴蝶君》揭示了西方对东方、男性对女性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戏剧一开始就介绍了根植于西方男性心中的“蝴蝶”印象一软弱服从的东方女子为了她的西方情人而牺牲自己。然而,戏剧最终却以外交官的自缢而结束。男主人公的自缢终结了由来已久的“蝴蝶”刻板印象,而重生为另一种“西方蝴蝶’’印象一西方男子着迷于想象中的来源于殖民思想的东方情结,而最终走向毁灭。这种极端的解构将我们引入深思:在这全球化日益兴盛的世界里,东西方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究竟该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