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蝴蝶夫人》——评黄哲伦的《蝴蝶君》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是美国二十世纪后期享有盛誉且影响深远的亚裔剧作家。其作品因生动刻画了华裔及亚裔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经历而受到广泛关注。黄哲伦于1988年上演的《蝴蝶君》奠定了其在当代美国戏剧界的先驱者地位,并为其赢得了众多极具分量的奖项,包括普利策戏剧奖。这部作品的原型来源于一篇新闻报道:一位法国外交官与一位中国京剧男角生活了20年之久,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女人。作为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蝴蝶君》不仅为美国的少数民族戏剧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种族、性别、阶级以及性政治,提供了充满智慧而又复杂的思考。   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观点以及布莱希特的戏剧研究成果,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探讨《蝴蝶君》作为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范例。通过对文本的层层剖析,剧中的两大二元对立:男性和女性、东方和西方被最终消解。同时,该剧的戏剧形式使观众完全间离,从而达到黄哲伦的颠覆期待。《蝴蝶君》揭示了西方对东方、男性对女性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戏剧一开始就介绍了根植于西方男性心中的“蝴蝶”印象一软弱服从的东方女子为了她的西方情人而牺牲自己。然而,戏剧最终却以外交官的自缢而结束。男主人公的自缢终结了由来已久的“蝴蝶”刻板印象,而重生为另一种“西方蝴蝶’’印象一西方男子着迷于想象中的来源于殖民思想的东方情结,而最终走向毁灭。这种极端的解构将我们引入深思:在这全球化日益兴盛的世界里,东西方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究竟该走向何方……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研究对象,主要剖析母女关系。《喜福会》自出版后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讨论,其中小说中的文化冲突最为人们关注,这是因为
多丽丝·莱辛(1919-),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一生创作丰富,总计有数十部长篇小说、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两部剧本、一本诗集、
词汇是英语语言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记忆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迫切希望寻找更科学
长期以来,听说是语言学习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也是英语教师最为头疼的环节。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马上要举办的世博会,社会对非英语专业人才的英语听说水平提出了
《都柏林人》共有十五个短篇小说,是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当时爱尔兰的历史和环境的局限性,乔伊斯不可避免地将女
本文着重以韩礼德、哈桑合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的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大量成果,通过分析、比较郭国良译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各类衔接方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的两次翻译,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1987年,中国作家韩少功的首译,在国内掀起了一场阅读和讨论昆德
《万叶集》中吟咏鸟类的和歌为数众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吟咏“ホトトギス”的和歌,达到了153首。本文拟对《万叶集》中“ホトトギス”的吟咏歌进行考察,从而探明《万叶集》
1990年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占有》延续了作者拜厄特对知识分子生活的一贯关注。知识分子经常受困于如何保持自我反思和与他人互动间的平衡。现代社会学家提出身份的构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