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基质材料:氟氧硅铝酸盐(44SiO2-28Al2O3-17NaF-11YF3)的双掺Yb3+,Ho3+;Yb3+,Er3+;Yb3+,Tm3+三基色荧光粉和三掺Yb3+,Tm3+,Ho3+;Yb3+,Tm3+,Er3+白光粉。在Yb3+,Ho3+体系中,绿光(541nm)、红光(648nm)分别归属于Ho3+离子的5S2(5F4)→5I8和5F5→5I8能级跃迁。在Yb3+,Er3+体系中,绿光(521nm,540nm)和红光(668nm)分别归属于Er3+离子的4S3/2(2H11/2)→4I15/2和4F9/2→4I15/2的能级跃迁。在Yb3+,Tm3+体系中,蓝光(480nm)和红光(648nm)分别归属于Tm3+离子的1G4→3H6和IG4→3F4的能级跃迁。主要研究了稀土离子浓度对发光的影响并讨论了三者的上转换发光机理。结合发光机制分析了在双掺yb3+,Er3+体系中,稀土离子的团聚效应导致的交叉能量传递过程是掺杂浓度较高的原因。在三掺体系中,研究了稀土离子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两体系中能量传递过程和上转换发光机制。采用单一近红外(980nm)二极管激光器在该基质中实现了同时发射蓝、绿、红三种可见光,而且可通过调整所掺杂的稀土离子浓度来控制三基色的发射强度。三掺Yb3+,Tm3+,Ho3+最佳样品W1在一定的泵浦功率下CIE1931色坐标为(x=0.337,y=0.338)与等量白光非常接近,相关色温为5288K。然而,Yb3+,Tm3+,Er3+三掺体系却达不到同样效果,且最佳样品W2的CIE1931色坐标为(x=0.231,y=0.387),偏离白光区。二个体系共同点即是:随着泵浦功率的增大,色坐标均向蓝光区方向移动。同时通过分析二个体系的输出光强与泵浦功率的双对数曲线,发现蓝光发射均为三光子过程,绿光和红光发射均属于双光子过程。结果表明:除了Yb3+离子作为敏化剂传递能量外,Tm3+离子通过与Ho3+/Er3+离子发生交叉弛豫也传递能量,敏化Ho3+、Er3+的发光。此外,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吸收光谱(FT-IR)表征了白光样品(W1)。XRD表明样品的物相为氟氧化物,SEM显示粒子有较严重的团聚现象,仅有少量分散的颗粒,尺寸在1μm-5μm之间。该三掺体系有用于上转换发光显示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