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利用DSA 和血管铸型技术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形态学的变化目的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实质微血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兔20 只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SAH 模型,按1.0ml/kg 体重注入自体非肝素化动脉血。48 小时后按0.5ml/kg 体重第二次注血。每组取2 只兔DSA 造影检查BA 的变化并计算CVS 值,检查结束后行病理检查;另取2 只兔血管铸形检查脑大血管直径的改变并采用SEM 观察脑实质内微血管表面形态、直径的变化。结果SAH 后3d 1 只动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可疑,DSA 示BA CVS 值为16.9%。SAH 后7d 有2 只动物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其中一只BA 未发现狭窄,1 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动物出现了BA 狭窄,CVS 值为20.9%。血管铸型分析发现BA 的狭窄和MCA 以及ACA 的狭窄不同步。SEM发现在SAH 后微动脉出现“锥形”狭窄,毛细血管网稀疏,毛细血管起始部环形压迹加深,血管盲端增多。至14d,SEM 表现和正常组基本相同。结论SAH 后3d-7d微血管出现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管腔缩小、毛细血管网稀疏,表明微血管的变化参与了兔SAH 后CVS 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变化的实验研究目的应用PCT、LDF研究兔SAH后脑血流的变化,初步探讨P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只兔采用二次注血制作SAH模型。首次注血后1d、3d、7d、14d进行PCT和LDF检查,观察rCBF、rCBV、TTP的变化。结果PCT示rCBF在SAH后1d即下降,以3d最为显著,随后开始恢复,但在14d仍未正常;rCBV在SAH后1d下降,7d升高,14d恢复正常。TTP在SAH后1d开始延长,3d最为明显,P<0.01,7d有所恢复,14d仍为正常的1.9倍,P<0.01。LDF检测结果与变化和PCT相似,二者相关系数r≈0.9563,为紧密相关。结论PCT和LDF可以检测SAH后兔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但PCT具有检测方便、快速、基本无创的优点,监测rCBF、rCBV、TTP的变化对判断有无脑缺血以及脑缺血的程度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