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气流组织的空调房间气溶胶传控机理及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一系列流行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爆发,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引发了全球对空气传播疾病的高度重视,研究空气传播疾病途径成为全球的热点。如何通过合理的室内气流组织有效控制气溶胶传播扩散并降低人体暴露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气流组织空调房间中气溶胶的传播机理和分布特性,对降低空气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侧送风空调房间为研究对象,设计可以实现多个风口多种气流组织形式相互转换的实验平台,从污染源的角度出发,分析气溶胶粒子在不同气流组织形成的空气流场和人体热羽流的共同作用下的传播机理。建立室内连续相空气流动和离散相气溶胶运动的数值模型,构建了呼吸气流速度和咳嗽气流速度方程,考虑了飞沫的蒸发现象,利用实验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了呼吸行为方式、送风温度和湿度、气流组织形式、换气次数对气溶胶粒子分布特性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气流组织空调房间气溶胶粒子的运动规律。针对手术室的微生物气溶胶,提出手术微环境空气含菌量动态测试方法,分析了人员活动对真实混合通风和垂直层流通风手术室的浮游菌、沉降菌和风速的影响。设计并搭建全尺寸混合通风手术室实验平台,采用示踪气体模拟医护人员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物,揭示了换气次数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控制手术室关键位置控制污染物的方法。建立微生物气溶胶运动的数值模型,分析换气次数、回风口数量和位置对手术室关键区域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性的影响,优化了混合通风手术室有效排出微生物气溶胶的通风设计方案。研究表明,侧送风空调房间两侧下送两侧上回气流组织形式中,粒径1μm气溶胶粒子从鼻孔呼出的短时间内主要集中悬浮在鼻孔水平前方,发生“自锁现象”;飞沫的初始速度与呼吸行为有关,直接影响气溶胶粒子的运动轨迹和分布特性;与呼吸行为、气流组织形式和换气次数相比,送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悬浮在空气中和从回风口排出的气溶胶粒子数量影响较小,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增加气溶胶粒子的沉积数量;混合通风手术室中,人员活动强度影响浮游菌数量,人员活动强度的变化对浮游菌数量的变化存在延迟时间;换气次数影响污染物浓度,手术区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与换气次数的增加成非线性关系;混合通风手术室回风口位置和数量对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分布特性的影响与换气次数有关,当换气次数小于等于20h-1时,建议使用4个回风口且靠近污染源在手术室内对角布置。研究成果为有效控制室内气溶胶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对保障室内空气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裙边基础作为浅基础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近海岸风力发电基础的应用中,其中裙边桩靴基础是在传统桩靴基础周边安装裙边而成,是传统桩靴基础的改变形式,在抵抗环境载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近海岸油气工业中自升式钻井平台基础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适用性。基于目前对联合载荷下具有一定埋深的裙边桩靴基础承载特性研究的不足,如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基础设计规范SNAME中仅提出了裙边桩靴基础在一定埋
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 HEMT)器件由于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低、开关速度快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航空航天、5G通讯等领域。然而,在上述应用中可能出现严重的开关振荡问题,这将威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仅有一些定性的振荡抑制方法,难以保证振荡抑制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GaN HEMT器件的分析模型入手,在明确振荡产生机理及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振荡抑制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现
由于单核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很大的功耗和严重的散热问题,芯片厂商和研究人员开始转向开发低频低压的多核平台。同时,由于核间通信、同步和存储访问的需求,片上多核处理器的通信骨架必须能够随着核的个数增加可扩展。否则,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不能被充分使用而导致浪费。由于片上网络体系结构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很高的通信效率,而成为通信骨架的一个普遍方案。片上网络可以允许核间并行传输,并且硬件成本中等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几十年来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芬兰、英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代美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生长点。伯林特则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环境美学的诞生,是源于对当代美学中对自然美关注的缺失的不满,所以也可以说环境美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自然美。环境美学的这种起源可以说是补缺式的被动的起源。但如果按照谱系学的观
铁矿石烧结是一个依靠液相产生使矿石颗粒粘结形成具有一定冶金性能的人造块矿的高温物理化学过程,烧结原料依次经历了固相反应、液相生成、固液溶解及冷却结晶。同化过程,即铁矿石与石灰反应形成液相并粘结固相的过程,是铁矿石烧结的核心步骤,对烧结矿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从烧结机理出发,对涉及到的物理化学过程建模,开发了适用于颗粒间的固固反应模型、颗粒溶解模型及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论文提出了初始铁酸钙的概念,研
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突出的吸附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合成了各种形貌和特定用途的HAP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微纳米球体、纳米片、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棒等。其中,大长径比的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线(HAP NWs)具有柔韧性、高强度、易构建成三维网络、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绝大多数煤田都赋存多个煤层。下层煤工作面跨上覆遗留煤柱开采(简称“跨煤柱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载荷传递至遗留煤柱上形成高支承压力并向底板岩层传递,给下层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岩层控制带来诸多挑战,如冒顶、压架、巷道损坏以及冲击地压等灾害。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三维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等手段,围绕工作面跨煤柱开采过程中的覆岩载荷传递机制、岩层失稳致灾机理以及岩层控制技术等内容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其复杂地质结构、低渗透率成为限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注入CO2强化深部煤层气开采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还能够同时地质封存温室气体CO2,因此该技术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高压注入深部煤层的CO2通常以超临界态赋存,而超临界CO2与次临界态相比,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与煤体的相互作用将会更加复杂。论文以注CO
地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何提高柔性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由地震引发的损失一直以来都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柔性结构不断发展革新,严苛的抗震设防标准对结构隔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被动隔震装置因其结构单一、性能参数固定,对随机多变的震动抑制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柔性结构高性能、多功能及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智能材料与结构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点,在工程隔震领域展现出广
由于非线性光学(NLO)材料在国防(如激光防护)、光电子工业(尤其是激光光刻技术)、医学(如光动态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所以迫切需要探索高效优异的新型NLO材料。碳基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石墨烯等)不仅具有成键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另外π电子共轭和特殊的几何构型导致碳基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使其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原生碳基材料由于具有非(或弱)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