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比、兴”是古人根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总结出来质朴而高尚的三种语言表现手法。“赋”就是敷陈直述,直接表达万物及心理感受,特点直而白;“比”就是比喻,将环境与人物相结合的一种表达手段,特点曲而明;“兴”就是由环境引起内心情感的情绪表达,特点深而婉。这三种语言表现手法不仅是《诗经》中重要标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我国古代用来创作诗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赋、比、兴”这一主题在学界研究上根源已久,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相比较而言,从语言表达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一般是以“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的研究更多,而针对“赋”为核心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虽然“赋”的表现手法在语言表达中也有诸多学者为其关照,但目前为止,在这种语言表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民歌相结合的论述库存尚浅。因此本文以“赋”以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在川渝民歌中的艺术表现为探析,阐述“赋”在川渝民歌中的体现与表达方式等内容。“赋”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很少有人把这种方法融入到川渝民歌中。在探究中国音乐作品精髓下,借鉴统一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川渝民歌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谱写出更符合大众心意的作品。其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语言表达中“赋”的含义与作用,以深入认识“赋”的含义,了解“赋”在语言中的起源、应用及功能,分析“赋”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第二部分:进一步了解川渝民歌中“赋”在音乐形式、风格、语境中的体现,从而对“赋”与川渝民歌中的关系进行总结;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川渝民歌在方言、唱腔、情绪和表演形象上体现“赋”的方式,及其分析“赋”在川渝民歌中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着重突出“赋”这种语言表现手法对后世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通过以“赋”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对川渝民歌中的艺术表现探析,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相互依存,找寻以“赋”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与川渝民歌中艺术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传承与优化的相互影响下为川渝民歌的艺术价值提供创新思路。最后通过此研究,指出“赋”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做为一种艺术表现对中国音乐作品创作的启发。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民歌艺术相互结合的创新发展,是我国体现现代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我国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