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琼两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变迁及对比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肾脏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国现有1.3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近15年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中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不同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构成存在差异。发病率受基因、环境、种族等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环境气候不同的豫北地区及海南作为对比,分析不同环境下疾病谱的差异,从而为两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给予一定的数据支持。目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疾病谱随着时代发生变迁,疾病谱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豫北地区及海南两个环境气候差异比较明显的地区,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环境下两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谱的结构及演变特点。方法分别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9年12月)经临床及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98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年份分为2008-2011年,2012-2015年,2016-2019年三组,进而分析病理类型疾病谱的变化趋势。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AS 9.1软件宏程序(%Adj Rate),对两地患者的年龄、性别校正后进两地区病理类型构成比及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结果1.两地病理结构变化趋势及性别比:豫北地区共12年3825例中,男女比为1.22:1;以MN最为常见,占比为40.1%,MN的构成比由1.7%上升至56.5%(2008-2017年),发病占比逐年翻倍递增,成为本地区占比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然而在2017-2019年,由56.5%降低至51.0%,占比近年来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是原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理类型;Ig A肾病位居第二,占比为26.0%,由31.9%(2008年)下降至26.6%(2019年),12年间呈现下降趋势;12年间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的构成比由37.5%下降至4.4%,呈现下降趋势;豫北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占比在三个时间段的对比除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外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海南12年中16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男女比约1.25:1,男性多于女性。Ig A肾病以36.3%的比例占首位,由16.7%上升至35.0%(2008-2019年),呈现逐年稳步升高趋势;Ms PGN占比17.5%,该病的发病趋势同样呈现上升趋势;MN的构成比位居第三,该病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12年间由8.3%上升至10.0%;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在12年间的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由50.0%降至10.0%;MCD的发病占比在三个时间段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分布:两地区发病高峰人群均在18-44岁,表明好发于青年人群,平均患病年龄分别为39.5±16.9岁及33.8±12.1岁;两地区的MN在中年患者中多发,MCD、Ms PGN、Ig A肾病三者多见于青年患者。豫北地区三组时间段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构成比之间的对比,除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MPGN)外其他病理类型的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海南三组时间段中,MCD的构成比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分型:豫北地区经肾活检患者以肾病综合征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海南以肾炎综合症最为常见,两地均以隐匿性肾炎为最为少见。Ig A肾病以肾炎综合征为最常见,海南和豫北地区分别占比(72.4%;59.6%),MN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海南和豫北地区分别占比(25.0%;70.4%)。结论1.豫北地区肾活检患者中以MN最为常见,该病的构成比连年进行性增加,但在2017年达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Ig A肾病、Ms PGN的构成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海南地区以Ig A肾病最为常见,Ms PGN、MN次之,三者的构成比均存在上升趋势,MCD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3.两地区发病人群均以青年患者为主。豫北地区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多见,海南以肾炎综合征最为常见,两地均以隐匿性肾炎最少见。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的高血糖状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这几年来呈明显上涨趋势,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背景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发病率逐年升高,约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40%,因IMN临床转归多样,对药物治疗敏感度不一,至今无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环磷酰胺及雷公藤治疗IMN疗效较好,但其性腺抑制、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的肝肾毒性明显、复发率高,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目前IMN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一般不主张单用糖皮质激素,需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开始免疫抑制治疗的理想时间以及可确切从免疫抑制中受益的患者群体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IMN的最佳治疗方案仍
背景糖尿病肾病(D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炎症对于DN的发病以及肾脏纤维化起关键作用,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其在DN中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IL-6不仅受经典信号通路的调控,还受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已有研究发
背景2010年葛均波院士率先在上海开展的第一例国内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手术,从此开启了TAVR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经过前期周密的团队建设,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17年开展了经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Severe aortic stenosis SAS)的手术,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手术90余例。目的:探讨
背景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是一种包括尿急、尿频、夜尿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的综合症。OAB的症状虽不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会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生活水平下降,临床医生应该给予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关注更多的是中老年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对大学生OAB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开展此次流行病学调查旨在评估女大学生OAB的患病率和危险
背景自器官捐献工作启动以来,我国肾移植例数逐年增加,随着肾移植工作的快速推进,出现了捐献肾脏与肾衰竭患者数量上的巨大失衡。为了尽可能缩短肾衰竭患者的等待时间不得不扩大供肾标准,以增加供肾来源,但在提高更多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DDI)。DDI简单来说就是供体携带的病原体跟随移植器官进入受者体内而引发的感染,
背景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谵妄及心脏功能不全。早期康复治疗用于非心外科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CABG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对ICU-AW及谵妄发生率的影响,尚有待
背景腰椎结核可侵犯椎体及椎旁,因此在病灶清除后往往合并椎体的骨缺损,造成脊柱不稳。临床工作中需对骨缺损进行植骨填充促进椎体融合进而重建脊柱的功能。目前,自体骨因无免疫排斥反应、骨融合率高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但自体骨也存在取骨量有限及供骨区慢性疼痛等问题。因此,寻求合适的植骨材料应用于脊柱结核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人工合成骨替代自体骨的报道,但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由于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它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快,病程长,在短时间内容易复发,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LDH是导致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 LBP)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表现为腰部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