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地域文化建设热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被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社会各界都在探寻一条地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之路。目前有相关学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服务”这一模式,非物质文化服务是将非遗项目作为文化资源,为大众提供文化体验服务的创新形式,旨在保护、传播和传承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亦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课题初期,笔者走访南通、无锡、常州等地的非遗景区与场所,其中发现,现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习等文化服务都存在成型难、参与规模低、效果差、文化认同感弱等问题。立足这一文化现状,本课题将沿用服务设计方法,依托具体非遗项目,以南通板鹞风筝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服务问题与用户需求洞察的基础上,产出设计原则与策略,以指导如何集合社群力量来提升其文化服务的质量,以小见大地探索非物质文化服务模式的更多可能性,协调并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适应关系。服务设计不仅仅关注为用户提供何种服务,更注重服务系统可持续与组织变革,社群参与、共同创造等理念,为服务设计介入公共事务管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课题将以社群共创的视角来导向本课题的服务设计研究,首先,对于社群共创和服务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社群共创引入到非物质文化服务的研究关注点。接着,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化及其服务模式的问题洞察,并分析出社群共创介入到南通板鹞风筝文化服务中的意义与价值,继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服务设计后续研究的设计方向,即“关系-项目-体验”三大层次。然后通过对南通板鹞风筝服务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问卷等形式的深入调研,在明晰了服务构建各阶段的问题与需求的基础上,最后从设计的角度输出全面、系统的服务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提出并拓展了社群共创的设计定义,归纳了社群共创的设计关注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南通板鹞风筝的实地走访,得出社群共创对于非物质文化服务的重要价值;第二,以社群共创的理论视角,提出非物质文化服务设计的三大层次;第三,基于设计调研与问题洞察,最后确立了“预能—使能—赋能”的设计方向,并提出了共创社群构筑、服务系统构建、服务体验塑造的设计策略。本课题是从设计学的整合性视角,对板鹞风筝文化服务的设计尝试与探索,希望能为目前正投身非遗事业的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