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学界对“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成果之上,首先,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是指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具体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特殊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的政治信仰,同时又是信仰多元化常态下的一种信仰选择。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再次,判断考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处于“危机”之中需要两个尺度:一是作为主导的政治信仰,危机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二是作为多元信仰之一,是能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成为主流信仰的危机,衡量标准则是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愿选择度。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有特殊性,但是造成危机的原因却有共性,均来自于“理论逻辑”和“实践事实”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当代新的事实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结论的质疑,(例如社会主义没有出现在先进国家而是出现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没有采用计划经济而是采用市场经济,)严重销蚀了马克思主义既有理论的逻辑说服力;其次是指当代新的实践事实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基本判断的质疑,例如社会主义至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没有实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最终超越。化解危机的途径与危机形成的原因应该是一致的。首先,要进行理论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性证明,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说服力,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同时,深入认识其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次,要通过实践证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实践证明是包括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近期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远期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预期;当下最重要的是实现“四个全面”,让人们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最终通过理论和实践双重努力,使每个主体都能自主、自觉、自愿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危”为“机”。